幾十年以前,痛風在我國是種罕見病,鮮有報道。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痛風的發病也隨之多見,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中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先生在其《脾胃論》中提出了“百病皆由脾胃而生”的觀點,這可以很好地解釋當前痛風總體患病率的高發態勢。 脾胃氣弱,易感外邪。《明醫雜著》中說:人之一身,脾胃為主。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脾胃損傷,胃損則不能納,脾損則不能化,脾胃俱虛,納化皆難,元氣斯弱,百邪易侵。因此,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使得痛風的高發成為了必然。 痛風多發于四肢遠端關節,蓋“脾主四肢”、“濕性趨下”的緣故。痛風尤其好發于第一跖趾關節內側緣赤白肉際處,該部位正是足太陰脾經大都穴之處,脾健則經絡運行暢通,病邪難以留滯;脾虛則經絡運行不利,邪濁壅滯而痛風發作。 脾胃居于中焦,脾健胃和則氣血津液正化有道、五臟六腑充盈強盛,身健力壯自然百病不得。痛風發病也不例外,無論在任何階段,均與脾胃虛弱息息相關,且長期用藥亦損傷脾胃,故在治療痛風時首要注重調理脾胃,方可固本清源、氣血旺盛、經絡通暢,則痹自已。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中醫是如何在痛風的辨癥施治中以顧護脾胃為核心治則的。 痛風發作期 主癥:關節局部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急則治其標,辨別虛實。 實證。癥見紅腫明顯、痛不可觸、夜間加重,伴發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赤、舌紅苔膩、脈滑數等,辨為濕熱下注、瘀阻經絡,治以清熱泄濁、通絡止痛、健脾利濕,方選四妙丸加車前草、川牛膝、赤芍、蒼術、白術、土茯苓。 虛證。癥見局部隱痛喜按,伴午后潮熱、咽干、脘悶食少、惡心嘔吐、舌紅苔少、脈細數等,辨為陰虛少津、濕熱痹阻。治以退熱除蒸、滋陰養胃、益脾除濕,方選青蒿鱉甲湯重用知母,加麥門冬、半夏、人參、粳米、大棗。 痛風緩期期 主癥:關節癥狀反復發作、局部疼痛不甚明顯。緩則治其本,辨清臟腑健運脾胃要始終。 脾腎同治。癥見關節綿綿作痛,出現痛風石、腎損傷,伴骨軟無力、腰痛怕冷、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脈沉無力、舌淡苔白滑等。辨為脾腎陽虛、濕瘀痹阻,治以溫補脾腎、祛瘀除濕,方選腎氣丸加萆薢、白術、白芍、川芎、當歸。 肝脾同治。癥見局部關節拘急不利,伴脅肋脹痛、噯氣吞酸、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脈弦緩而弱等。辨為脾虛肝旺、濕阻筋脈,治以健脾疏肝、通絡止痛,方選柴芍六君子湯加香附、郁金、延胡索、丹參、當歸、煅瓦楞子。 心脾同治。癥見局部關節肌肉酸痛、活動后疼痛加劇,伴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辨為心脾兩虛、脈失所養,治以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方選歸脾湯重用炙甘草,加桂枝、延胡索、姜黃。 肺脾同治。癥見關節周圍皮膚麻木、色暗,伴氣短汗出、胸悶咳痰、聲低懶言、食欲不振、舌胖苔白滑,脈沉滑。辨為肺脾氣虛、痰濕阻絡,治療補肺健脾、祛濕通絡,方選補肺黃芪散加威靈仙、木瓜、雞血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