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發展中,產生了很多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傳統節日形式多樣,習俗內容豐富多彩,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表現。 臨近春節了,一起來感受下這些澆筑了時光印記的傳統習俗之美吧!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漢族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簡化為直接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一到大年三十,人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紅包有長輩發給晚輩的,也有晚輩孝敬長輩的。吃完年夜飯后,,由長輩發給晚輩,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晚輩孝敬給長輩,感謝長輩一年的辛苦,并隨紅包一起送出新年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