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足部反射區圖高清版

人體足部反射區高清圖
人體足部的基本結構及名稱
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3組。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后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于內側,第二楔骨位于中間,第三楔骨位于外側,分別位于舟骨與第—- 第五跖骨之間。 (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后方突起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 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側中部)。 3.趾骨 共14塊。包括: (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志
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頭(圖1——2)。 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頭(圖1——3)。 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跖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三)足部的關節
小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后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跖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跖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跖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
(四)足部的各部位名稱
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 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后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人體足部按摩要注意
1.按摩室要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避免賓客受風著涼。夏天按摩時不可用風扇吹賓客雙足。 2.按摩前,保健按摩師與賓客要洗凈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損傷皮膚及交叉感染。并備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 3.按摩開始時,心須先探查心臟反射區,并按輕、中、重3種手法力度進行。在了解心臟是否正常的情況下,再決定按摩力度及施術方案,以免發生意外。 4.飯前半小時及飯后1小時內不宜做足部按摩。饑餓易引起低血糖、虛脫;進食后進行足部按摩會進一步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胃腸負荷,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5. 足部有外傷或感染時,可按摩對側足部的相應部位或同側手部對應區域。若因手法不當引起局部紅腫、瘀血,可涂一些紅花油或樟腦酊等,待局部恢復正常后再進行按摩。 6.按摩時盡量避開骨骼突起處,以防止損傷骨膜。對敏感區應避免重度刺激,對兒童及多數女性,宜用輕手法刺激。 7.按摩后半小時內,囑賓客飲用300~500mL溫開水,以促進代謝產物及時排出體外。兒童、老人、體弱多病者,可適當減少飲水量,以150~200mL為宜。 8.按摩的時間,以賓客需要而定。一般以30~45min為宜,不宜過久。 9.按摩后可出現下列短暫反應,客人不必驚慌,堅持數日后,反應可自行消失,不要放棄按摩。 (l)按摩后尿量增加,氣味變濃,顏色變深。 (2)出現低燒、發冷、疲倦、全身不適等癥狀。 (3) 按摩后踝部腫脹,有淋巴阻塞現象者更為明顯。 (4)下肢靜脈曲張者靜脈曲張更明顯。 (5) 反射區疼痛明星或器官功能失調現象加重。 10.長期接受足部按摩的賓客,痛覺的敏感逐漸降低,為提高其敏感性和按摩效果,可囑客人用1%的熱鹽水(水溫45℃左右)浸泡雙足20~30min。 11.按摩后,木者用溫水洗手。冬天外出應帶手套,以保護手部關節。每月可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中藥,水煎、熏洗、浸泡雙手20-30min。常用的泡洗處方為:當歸、木瓜、蘇木、細辛、生姜、紅花、骨碎補、生地、澤蘭各10 g。 12、女性月經期及懷孕期,一般應慎用足部按摩或禁用足部按摩。 13.局部皮膚感染、潰爛、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肺結核活動期、性病、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嚴重的心、腎衰竭、肝壞死等危重病人,禁用足部按摩。 14.足部按摩可同時配合其他療法,但不宜同時針炙。 15.術者要根據不同賓客的足部特征,因人而異找準反射區,按摩的施力方向要正確,力度要適宜,均勻并有深透感。
五、足部按摩手法
(一)單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早間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彎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節指間關節為施力點壓刮足部反射區。 適用反射區:額竇、垂體。頭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腸、胰臟、肝臟、膽囊、、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腹腔神經、大腸、心臟、脾臟、生殖腺、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二)拇指指腹按壓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為施力點,按壓足部反射區。 適用反射區:心臟(輕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髖關節、肛門和直腸、腹股溝、坐骨神經、下腹部等。 (三)單食指刮壓法 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彎曲呈鐮刀狀,橈側緣施力刮壓按摩。 適用反射區:生殖腺、子宮或前列腺、尾骨(內側)、尾骨(外側)、胸部淋巴腺、內耳迷路等。 (四)拇指尖端施壓法 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壓 適用反射區:小腦及腦干、三叉神經、頸項、支氣管、上頜、下頜、扁桃腺等。 (五)雙指鉗法 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彎曲呈鉗狀,夾住被施術的部位,拇指在食指中節上加壓施力按摩。 適用反射區:頸椎、甲狀旁腺、肩關節等。 (六)雙拇指指腹推壓法 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施力推壓。 適用反射區:肩胛骨、胸(乳腺)等。 (七)雙指拳法 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的近節指間關節頂點施力按摩。適用反射區:小腸、肘關節等。 (八)食指刮壓法 食指彎曲呈鐮刀狀,以食指橈側緣同時施力刮壓按摩。拇指固定足部。 適用反射區:膈(橫膈)。
足部反射區的反射點分布及按摩選區
(一)足部反射區分布特點 1.人體頸項以上組織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區左右交叉分布,即左側的額竇、三叉神經、小腦及腦干、鼻、大腦半球、頸項、眼、耳等反射區分布于右足上,而右側頭頸部的同名反射區分布在左足上。頸項以下組織器官的反射區不發生交叉分布。 2.絕大多數反射區的分布雙足相同。僅有少數反射區只分布于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反射區只分布在左足上,而肝、膽囊、盲腸及闌尾、回盲瓣和升結腸反射區只分布于右足上。 3.多數反射區在同一足部只有一個位置,少數反射區在同一足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門和直腸、肋骨、尾骨、髖關節、坐骨神經、扁桃體、額竇等反射區有多個位置。
(二)足部反射區按摩的選區、配區 對于機體某一組織或器官功能失調引起的不適癥,一般也應采取“全身按摩,重點加強” 的辦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區都按摩一遍,以促進血液稈循環,增強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不適癥,選取重點反射區,增加按摩的次數與力度上以加強刺激,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對于嚴重的不適,只選取重點反射區進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
重點反射區包括基本反射區、主要反射區、相關反射區3部分
1.基本反射區即腎臟、輸尿管、膀胱這3個反射區。主要作用是增強泌尿系統的排泄功能,將體內有毒物質及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無論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適癥的按摩,在開始和結束時都要反復按摩基本反射區3遍。 2.主要反射區是指產生不適癥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在足部相對應的(同名)反射區。也就是說,只認反射區不認癥,如腰部的椎骨、關節、韌帶、肌肉、筋膜等組織的結構功能異常所出現的腰痛不適可有很多種,無論是哪種腰部不適癥,主要反射區都是腰椎反射區。 3.相關反射區根據不適癥的性質,可選用與不適癥有密切關系的反射區,如各種炎癥和發熱,可選用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有關反射區。
足部按摩操作程序
足部按摩操作時,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內側、足外側、足背側的程序進行施術,先左足,后右足,具體如下: (一)左足順序 1.用拇指指腹或單食指叩拳以輕、中、重3種不同力度在心臟反射區處定點向足趾方向推按,定點按壓3~5次,用于檢查心臟功能。 2.用拇指指尖或單食指叩拳在腎上腺反射區處定點向足趾方向按壓5~7次。 3.用單食指叩拳在腎反射區處定點按壓并由前向后推按5~7次。 4.用單食指叩拳在輸尿管反射區處開始端深壓并從腎臟反射區推按至膀胱反射區5—7次。 5.用單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區處定點按壓并由前向后推按5~7次。 實際施術中,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4個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6.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間關節背側屈曲在三叉神經反射區處,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5~7次。 7.用單食指叩拳在拇趾額竇反射區由內向外推壓5—7次,其余的趾額竇反射區由前向后推壓5—7次。 8.用拇指或單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區推壓5~7次。 9.用拇指指腹或單食指叩拳在大腦反射區由前向后推壓5—7次。 10.用拇指指端或單食指叩拳在小腦反射區定點按壓,再由前向后推壓5—7次。 11.用雙指鉗法在頸椎反射區由后向前推壓5—7次。 12.用拇指指端在頸項反射區由外向內推壓5~7次。 13.用單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壓5—7次。 14.用單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區由內向外壓刮5—7次。 15.用單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區由外向內壓刮5~7次。 16.用拇指橈側在甲狀腺反射區由后向前推按5~7次。 17.用單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區由前向后推壓5~7次。 18.用單食指叩拳在腎臟、胰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定點按壓或由前向后推按5~7次。實際施術中,胃、胰臟、十二指腸反射區可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19.用單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壓刮5—7次。 20.用單食指叩拳在肛門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實際施術中,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21.用雙食指叩拳在小腸反射區定點按壓并由前向后刮壓5—7次。 22.用單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23.用單食指橈側在前列腺或子宮反射區由后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單拇指指腹推壓5—7次。 24.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區由前向后推壓5~7次。 實際施術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一次操作完成。 25.用雙食指橈側在橫膈反射區由反射區中點向兩側同時刮推5—7次。 26.用單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27.用雙食指橈側在生殖腺(輸卵管)反射區由反射區中點向兩側同時刮推5~7次。 28.用單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實際施術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區可作為一組反射區雙手同時操作完成。 29. 用食指橈側在尾骨(外側)反射區由上而下再向前的刮、點、推壓,5一7次。 30.用單食指叩拳在膝關節反射區定點按壓并環繞反射區半月形周邊壓刮5—7次。 31. 用單食指叩拳或雙食指叩拳在肘關節反射區第五跖骨基底部從前、后各向中部按壓5-7次。 32.用單食指叩拳在肩關節反射區分側、背、底3個部位由前向后各壓刮5—7次或雙指鉗夾肩關節反射區的背部和底部5~7次。 33.用拇指指端在軀體淋巴腺反射區背面點狀反射區定點按壓和用單食指叩拳在底面點大反射區定點按壓各5~7次。 34.用雙拇指指端或雙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區同時定點向中點擠按5—7次。 35.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氣管反射區定點按壓或按揉5—7次。 36.用雙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區由前向后推按,雙拇指平推1次,單拇指補推1次,各做5—7次。 37.用單食指橈側在內耳迷路反射區由后向前刮壓5~7次。 38.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經反射區(內、外側)由下向上推按5—7次。 39.重復腎臟、輸尿管、膀胱3個反射區手法操作3—5次。 (二)右足順序 右足與左足有相同的反射區,也有不同的反射區。相同反射區的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區的按摩方法如下: 1.用單食指叩拳在肝臟反射區由后向前壓刮5~7次。 2.用單食指叩拳在膽囊反射區定點深壓5~7次。 3.用單食指叩拳在盲腸及闌尾、回盲瓣反射區定點按壓5—7次。 4.用單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結腸反射區由后向前推按5~7次 足部按摩是我國眾多按摩術里面的一個分支,由于足部神經分布密集,又分別有身體各個部位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足部按摩逐漸得被得到重視,所以,足部按摩是眾多按摩技巧里面最為重要的一種按摩術。 足部按摩,又稱足部推拿,古代又稱為足部按磽、案杌、爪幕等,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逐漸認識和發展起來的。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足部按摩"的文字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