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痰湯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導痰湯的來源是《校注婦人良方》卷六。由《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二陳湯 藥方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基本信息出處:宋·嚴用和《濟生方》 方法:半夏四兩,湯泡七次、天南星炮,去皮、橘紅、枳實 去瓤,麩炒、茯苓去皮各一兩、甘草半兩,炙上呋咀(是指將藥用口咬碎成小塊,利于熬藥時藥物有效成分析出),每服四錢,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是指蓖出藥液,去掉藥渣子),食后。 主治:治一切痰厥,頭目眩暈。或痰飲,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漱,滌唾稠粘,坐臥不安,飲食少思。 方論選萃清·徐大椿:卒中風邪,痰氣閉塞,故胸隔痞滿,迷悶不醒也。南星化風痰,枳實破滯氣,合二陳治一切痰實為病。中風痰盛氣壅者,洵可先用之以破氣導痰,然后調其血氣,而風無不解矣(《醫略六書·雜癥證治》)。 清·蔡陸仙:此為痰中、痰厥之借治方也。夫類中既因濕痰,則無論兼風與否,自應以燥濕化痰為根本不二之治法。本方即二陳場加膽星、枳實是也。膽星祛風痰,合半夏有助燥濕之效,枳實能降泄,會二陳有推墻倒壁之功,故痰中癥用之宜焉(《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 近代驗證主訴:患者從1963年起開始患神經衰弱,常心煩耳鳴,失眠多夢,長期服安眠藥。1974年后病情加重,情志易波動,喜悲傷欲哭。1976年2月26日因與他人爭執,病情惡化,精神失常,狂躁不安,急送某 精神病院,診為“精神分裂癥”,住院治療半年。 診查: 近半月來出現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語無倫次、沉默癡呆、哭笑無常等癥狀;胸脅脹滿不舒,不思飲食,平素多痰。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辨證: 痰氣郁結,上擾清竅,蒙蔽心神,神志逆亂。證為癲狂。 治法: 理氣解郁,化痰開竅。予導疾湯加味。 處方: 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4克、枳實12克、膽星9克、郁金9克、白礬3克(烊化)、蚤休9克、石菖蒲9克、香附9克、十劑 珍珠層粉60克,每次2克,每日3次;朱砂安神丸2瓶,照說明服。 醫囑: 禁一切辛香燥辣發物等。 一診:1977年2月6日。自述服上方藥十劑后,心中豁然開朗,心情舒暢。于是又服藥十劑,睡眠較前好,神志清楚,納食增加。但仍感痰多,因脾為生痰之源,故上方加開胃健脾藥,再進藥二十劑。 處方: 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4克、枳實12克、膽星12克、郁金9克、白礬3克(烊化)、蚤休9克、石菖蒲9g、香附9克、側耳根30克、隔山撬30克、雞矢藤30克、魚秋串30克 三診:1977年3月3日。服上方藥后,神志如常人。為鞏固其療效,又處以補肺健脾,理氣化痰,養心安神之劑。 處方: 沙參15克、麥冬15克、玉竹24克、百合15克、山藥15克、茯苓12克、夜交藤30克、川貝粉3克(沖服)、合歡皮30克、木香6克二十劑珍珠層粉60克,每次2克,每日3次;竹瀝丸;健脾膏片;靈芝精3瓶,照說明服。 1980年9月隨訪,患者已于1977年7月痊愈,1978年3月正式上班,精神正常。 患神經衰弱7年,嚴重失眠3日,服安定及肌注異丙嗪無效。診見:患者閉目臥床,倦怠乏力,心煩,頭身困重,胸悶,不欲飲食,口苦而干,大便不爽。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證系痰熱內蘊,神明被擾。治宜化痰清熱安神。 處方:陳皮、茯神各15克,枳實、竹茹、黃連各12克,膽南星、石菖蒲、郁金各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 二診: 服藥2劑,已能安寐,心煩胸悶等癥減輕,但仍夜夢頻多。上方加炒棗仁巧克,繼服3劑,睡眠轉佳。為鞏固療效,又服3劑,隨訪1年,除偶有睡眠不實外,失眠未復發。 例三按語介紹痰之為病,無處不到,上蔽清竅則為眩暈耳鳴,痹阻胸陽則為胸痹心痛,留踞脅肋少腹則為癥積痃癖,阻塞脈絡則為肩痛難舉,手足不能收持,是以治痰之方,《千金》溫膽,《局方》二陳,青州白丸子,《濟生》導痰,《準繩》滌痰,《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于法可謂詳備矣。嚴氏此方,即《千金》溫膽去竹茹加南星者也。其滌痰之功,較孫氏方為尤勝。然痰之為病,熱者多而寒者少。南星辛溫燥烈,必用膽汁制過,去其溫燥之性,于病機始為合拍。 導痰湯《重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藥方名稱】導痰湯 【處方】半夏(湯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紅 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燥濕豁痰,行氣開郁。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散結枳實下氣行痰,共為君藥;半夏功專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為臣藥,輔助君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為佐使藥。全方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導痰湯--------滌痰湯主治
邱志濟用導痰湯治頑痰痼疾舉隅一、治喉間膠痰頑疾 程某,女,68歲,1993年12月5日診:自訴每覺喉間有痰滲出,咯吐較難,色白稠粘,吐之不盡,午夜尤甚,時有胸膈滿悶,頭目旋暈。大便不爽,納食如常,詢無咳喘,三年來遍訪附近市縣中西名醫,又診于滬溫幾處大醫院。亦曾專程赴國外治療,有診為慢性咽喉炎,慢性氣管炎,神經官能癥等等。但藥稍偏熱,即增口苦痰稠,藥稍用涼,即有口淡,喉間痰壅之感,諸醫均覺辣手。望其形體豐腴,舌胖大有齒痕,苔白薄微膩,脈沉澀略數。此乃脾濕久郁,升降逆亂,樞機不轉,變生痰濁,擬導痰湯加味治之。藥用:茯苓12g,生旱半夏25g,生甘草5g、陳皮10g,生南星15g,炒枳實12g,瓜耬仁15g,屬煎藥時間水開后,不少于20分鐘。藥服5劑,復診喜告諸證大減,喉間已無痰粘壅塞之感,囑原方守服5劑,諸證消失,繼以香砂六君丸善后。 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濕生痰,上注于肺,咽喉為肺之門戶。本案喉間膠痰,旋吐旋生,病在下而逆于上,擬導痰湯治之,則由上而導之使下,故用半夏獨多,蓋取降之即導之意。多年頑疾,旬日而愈,全在星夏生用之功。生南星乃為沖動性祛痰藥,性力頗強,方書載溫燥有毒略同半夏,如用牛膽或姜礬制之,則和制半夏久浸久泡然,藥性全失,藥力大減,無以能開陰寒痼閉,濕痰堅疑。古方三生飲,七生丸,大醒風湯等,南星均為生用,筆者自80年代初,即以師傳之法,每用生南星、生半夏治療奇難雜病,屢起沉疴痼疾,已撰文發表的有治類風濕,頸椎病,甲狀腺瘤,女陰白變,胃烷痞滿等等。累計至今,生南星歷年應用已有千斤之巨。從未見中毒之例,其實生星夏經煎煮之后,無毒之有,只是煎藥時間要在20分鐘以上。 二、治痰飲戀肺久咳 雷某:男,50歲,1992年11月20日診,自訴,素有咳喘,感寒即發,形寒怕冷,咳劇痰多白沫,頭目旋暈,胸膈滿悶。此次感寒咳嗽加劇,已延三個余月,中西醫屢治而咳嗽痰多未減,尤在夜間咳劇使家人不得安寧,望其舌淡胖、苔白薄膩。脈弦滑,面灰暗。展視前醫處方,亦曾對證處以“小青龍湯”和“導痰湯”加味,但星夏均用制品,且量少,蓋方藥雖屬對證,惜為杯水車薪之治,能愈此痼疾哉。遂擬“導痰湯”合“小青龍湯”復方治之。且星夏均用生品,處方:茯苓12g,生旱半夏20g,甘草3g,陳皮10g,生南星15g,炒枳實12g,麻黃6g,桂枝15g,生白芍10g,干姜12g、遼細辛6g,五味子6g,日一劑,水煎服,藥服3劑后,患者帶愛人和小孫子一同來診他病,大贊痼疾奇中,諸證如失。 三、治寅卯劇咳 林某:男,30歲,1990年2月18日診,自訴寅卯劇咳3月余,咳嗽痰黃,稠厚膠粘,甚則氣急嘔惡,胸悶痞滿。舌談、苔白中厚膩,易醫多處。中西藥屢服末效。此乃脾濕不運,復加積滯,胃失和降,痰熱內結,肺失宣肅之侯。癥屬寒熱夾雜,治當兼顧。擬“導痰湯”合“清氣化痰丸”治之,處方:茯苓12g,生旱半夏10g,甘草5g,陳皮10g,生南星8g,炒枳實10g,瓜蔞仁30g,黃芩10g,炒萊菔子15g日一劑,水煎服。藥服三劑,復診告知,寅卯劇咳十去八九,囑再服二劑,以善其后。 按:清氣化痰丸源出吳昆《醫方考》,功能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但方中星夏均為制品,且黃芩苦寒,傷脾敗胃,乃脾濕不運者之所忌。但以“導痰湯”為主合用此方,且星夏均為生品,足以兼顧虛實兩端,頗有寒溫同用,標本同治之妙,此為生南星、生半夏,用治熱痰之見證,乃同溫熱癥之可用附子其理同耳。 邱志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