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2014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揭曉,美國科學家埃里克·白茲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件事情本來與我們沒有多大的關系,某中學卻打出了這樣一條電子標語:“熱烈祝賀我校女婿埃里克·白茲格獲得2014諾貝爾化學獎。”原來,埃里克·白茲格的夫人吉娜畢業于那所學校,這位諾貝爾獎金得主自然就成了“我校女婿”。這件事情被網友廣泛炮轟,紛紛譴責學校近似幽默的貼金行為。 于是,這所學校的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學校初衷并非“貼金”,只是借機宣傳該校優秀學生吉娜。這種“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的說法,恰恰暴露了很多學校管理者的“貼金”心態。宣傳諾貝爾獎女婿是貼金,宣傳優秀學生同樣是貼金,這只是宣傳者自認為“竊書”與“偷書”不同的自我解嘲罷了。這種拼命貼金的做法,從表面看來是宣傳學校的成就和輝煌,骨子里是在無限夸大學校教育的作用,片面地認為學校教育可以改變一切、造就一切、成就一切。其實,世上的成功人士,沒有誰是直接從學校成功的,也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可以直接“制造出“諾貝爾獎得主。 還有一件事與此有關。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于是,紅高粱真正紅了,莫言老家的老房子成了圣物,一切與莫言有關的物件瞬間成為極品。只有,“教育”無言以對,沉默不語,并受到了輿論的強烈抨擊。諸如“莫言,讓中國教育啞口無言”、“莫言獲獎,狠狠地給了中國教育‘一巴掌’”之類的言論四起,中國教育幾乎被貶的一錢不值。原因很簡單,莫言是個只讀過小學的人,他只路過了一段簡單而簡陋的教育。 莫言只讀過小學卻獲得了諾貝爾獎,很多接受過“高大上”教育的人卻與此無緣,有人便得出了“教育無用”“教育誤人”的論斷。甚至有人開始假設,倘若莫言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就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教育可能會毀了他的樸實和韌勁。以一個特例來論證教育對一個人的無效或副作用,從而全盤否定學校教育的價值,這似乎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學校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很明顯,這是一個悖論,且不說我們根本無法驗證莫言若是接受了高等教育會如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幾年的小學教育一定帶給了莫言很多東西,并且是有用的東西。 其實,人生教育的涵蓋面很廣,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個孩子,因為幫助父母做家務而受到表揚,也許他從此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一個學生,因為一次暑假的打工經歷,也許他就懂得了吃苦的價值;一個成年人,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也許他就明白了經歷才是最大的財富。當然,學校教育給我們的,既可能包含這些,也可能疏漏這些。而這,恰恰說明人生的每每一種教育都是必須的,要么是強化,要么是補充。 作為一個教育者和社會人,我們既不能盲目“攬功”,把名人或者學生的成功都歸于學校教育;也不能輕易“自貶”,把學校教育的意義無限度窄化甚至抹滅。因為它只是,也必須是人生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