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 ? 蘇軾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原詩為《懷澠池寄子瞻兄》: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人生充滿了很多偶然,也充滿了很多奇遇。蘇軾兄弟與河南澠池的緣分,就叫人稱奇。
蘇軾寫詩,起筆往往飄然而來,使人匪夷所思,猶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來勢洶涌卻不知其蹤,所謂“凌空如天馬,游戲如飛仙”。
蘇軾從“雪泥”引發議論,開首發語奇特,卻也并不突兀?!把┠帏欁Α保憩F了蘇軾獨特的人生觀。雖有些許的迷惘無措,但性格中的自信、自適、曠達與豪放已經顯露無遺。蘇軾的與眾不同,或在于此。
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誰知道它飛到哪里去了哩。
人生是那么偶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生,也無法操控自己的死,一步一步向前走,卻不知遠方在哪里。每個人都被命運所操控,而命運又是如此飄渺和難測。站在今天看昨日,真是感慨萬千:老僧在哪里?題字在哪里?想一想當初,兄弟倆為了仕宦而進取,在崎嶇的人生路上苦苦奮斗,如今又怎樣呢?蘇軾對人生的概括,對生命的理解,既道出了人生的苦衷,也揭示了生命的本質:生命是個過程,未知與偶然正是它魅力之所在。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作為一個成語被后世廣泛傳誦。后人往往用此成語比喻人生無常,如夢如寄。例如黃宗羲:“雪泥鴻爪知無定,相對那能不黯然”;如錢謙益的“人生出處遇合,如雪泥鴻爪,豈可以一跡哉”。
“鴻”即我們平常說的”鴻鵠”。其展翅翱翔、搏擊長空的能力,非一般鳥類所能比的,故“鴻”字本意就蘊涵一種氣勢,一種能力,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陳涉曾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如劉邦的《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寫此詩時,蘇軾年方24歲,正如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鵠,雖有烏云翻滾,依然不墜青云之志。他借用“鴻”的比喻,表達了自己樂觀的人生志向:在偶然的生命旅程中,尋找生命的必然。
古典詩歌的九十九個“最”選自《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