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匕 詩詞“百草”,總有一味是你喜歡的 詩詞百草園 | 文 阝 勹 廴 匚 厶 大家知道“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的意思嗎?沒錯,這個成語就是蘇軾的原創。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轍是蘇軾的弟弟,是蘇軾心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彼此許諾“兄弟一生一起走”。 但在人生的彌留之際,蘇軾覺得自己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見他親愛的弟弟最后一面。 而作為蘇軾弟弟的子由,一直把哥哥當成最重要的人,為了哥哥可以奮不顧身,一直默默站在身后。 ![]() 蘇轍在蘇軾的墓志銘里說“撫我則兄,誨我如師”。 蘇軾更是表示“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子瞻和子由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兩個有趣的靈魂,如果失去他們,中國文化會黯然失色很多。 我們回到“雪泥鴻爪”,回到這首詩。 這首詩是蘇軾用來寬慰弟弟的,起因是蘇轍寫了另一首詩: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一點,長到縱觀蘇軾的一生,這首詩可以算得上蘇軾人生的預言,他自己那66度春秋的一生,仿佛就是雪上飛鴻,這里停一停,那里走一走,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是很長,都是匆匆而過,他始終未能給自己一個安定的家,始終如同一葉不系之舟,飄在宦海上。 好在此時蘇軾年紀輕輕,少年成名,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信心,此時的他仿佛已經打定主意樂觀、積極,順其自然地面對人生的風雨和考驗了。此時的蘇軾已明白往事如煙已成定局,唯有把握現在和著眼將來。 蘇軾蘇轍在中進士之前,他們是形影不離的兄弟,他們亦兄亦弟,亦師亦友,共同生活了十幾二十年。 古代有“學而優則仕”的古訓,于是,公元1057年蘇軾和蘇轍同年進士登科。這首詩寫于蘇軾赴陜西鳳翔做官,兄弟倆人生第一次分離之時。 北宋嘉祐六年冬天,蘇轍送兄長上任,到了鄭州返回。俗話說得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的他們進士及第,春風得意,仕途剛剛開始,即將開始他們宦海沉浮的一生,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朝夕相處的兄弟分離。 ![]() 很顯然,蘇轍是比較悲觀的。“共道長途怕雪泥”,不僅是兄弟倆由于出仕做官二人相隔千里,距離上的遠。更重要的是以后就要經歷宦海風波,就要面對人生考驗,這考驗就像被冰雪覆蓋的道路,積雪厚重,泥濘難行。但這條崎嶇的人生之路只能由兄弟二人獨自走。蘇轍知道,從自己決定出仕做官,就已經踏上了這條“雪泥”之路,即使“怕”,面對人生的崎嶇也無可奈何。 但蘇軾卻對鋪滿“雪泥”的道路有著不同的看法: 此刻的他已然明白,人生是穿梭不停的,不是靜止不動的。 人生永遠在路上,中途不過是短暫的停留,每一次停下腳步,就像雪地的飛鴻在雪泥上留下腳印,至于這個腳印,留在哪里,其實是偶然的。 ![]() 只要是鳥總有要起飛的時候, 只要是人總要去看遠處的風景,總有人生的下一站。 蘇轍曾擔任澠池主薄,但是由于中了進士沒有上任,之前趕考途中訪僧留題。現在又經過故地,這一切仿佛是昨日光景,怎的就物是人非了呢? 現在老僧已死,時過境遷,以前的經歷是否真實,還有人會在意嗎?是否有人會記得? 難道,那些經歷說隨風飄散就隨風飄散了嗎? 蘇轍的悲觀情感又進一步加深了。他仿佛陷入了回憶,陷進了如煙般的往事中。蘇軾又是怎么開解弟弟的呢? 蘇軾認為,故人不在,舊壁也看不見詩了,雖然如此,那趕考路上艱辛的經歷卻記憶猶新,這段經歷是我們彼此人生的墊腳石,我們經歷過的美好事物,不可能永遠是最初的模樣,人生無常雖是尋常,但要知道,我們兄弟倆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鯤鵬展翅大有可為。 不必為了已過去的事情傷感,我們只是當年趕考途中偶然寄宿在這里,偶然在寺廟墻壁題詩,偶然遇見那個熱情待人的老僧奉閑,如今這份偶然隨風而去,化作溫暖回憶,我們并沒有忘記。雖然人生之路只能由我們自己這個主人公一人“獨游”,但我們的兄弟情義一直在彼此心中啊! 不必過于看重偶然的得失,卻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要相信我們可以譜寫詩意的生命之歌!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