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剛寶座塔 (攝于北京市真覺寺)
金剛寶座塔位于北京真覺寺內,創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塔座、罩亭及五座四角密檐式塔組成,內磚外石結構,周身鐫滿佛教題材雕像。在造型上吸收了印度的寶座形式,而在建筑結構、藝術和雕刻手法上卻顯著地表現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傳統風格,手法圓潤流暢,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巨大石雕藝術品。
南宮普彤塔 (攝于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
普彤塔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落成,比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成兩年,堪稱“中國第一佛塔”。普彤塔由天竺人攝摩騰、竺法蘭主持建造。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置斗拱,第八層斗拱外出翹頭,上不施令拱,而置一小斗托住塔檐,塔頂裝“仰蓮鉆首”鐵制塔剎,置大中小鎏銅佛像三尊。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整個建筑形式別致,結構獨特。
衡水寶云塔 (攝于河北省衡水市)
寶云塔高35米,底座周長25.6米,九層八面磚木結構,塔頂有葫蘆形塔剎。底層至七層,內有磚階盤旋而上。登塔遠望,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該塔各層建筑風格也有差異,或為鴛鴦斗拱,或為梅花斗拱,雄渾古樸,厚重華美。此塔建于何時,史書所載各異,后經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專家實地考察,鑒定為北宋初期所建。
太原凌霄雙塔 (攝于山西省太原市永祚寺)
凌霄雙塔位于永祚寺內,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建宣文塔,俗對東塔;萬歷三十九年建文佛塔,俗稱西塔。雙塔凌霄,巍巍壯觀,歷經滄桑,屹立如故。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創建于先的“文峰塔”,是“起自堪與家言”的風水塔,即封建社會地方仕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志性、欣賞性建筑。繼建于后的“舍利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筑。這正是永祚寺“凌霄雙塔”,近在咫尺,本質相去甚遠的差別。
定州開元寺塔 (攝于河北省定州市)
定州開元寺塔建于北宋初年。據文獻記載,宋朝初年,寺僧會能奉旨到西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回來復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塔建于高大的臺基之上,十一層,塔基外圍周長127.65米,高83.7米。塔身為八角形,平面有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塔身為磚木結構,其建筑形式亦獨具一格,塔身由內外層銜接而成,之間以回廊相連,形成塔內藏塔的奇特結構,內設穿越塔心的階梯,繞回廊盤旋可至塔頂。
蘇州虎丘塔 (攝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風景區)
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200多年。該塔為仿樓閣式磚木套筒式結構,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屋檐為仿木斗拱,飛檐起翹。塔內有兩層塔壁,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回廊溝通,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完善等原因,從明代起就開始向西北傾斜。經專家測量,塔尖傾斜2.34米,塔身最大傾斜度為3度,虎丘斜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太谷白塔 (攝于山西省太谷縣普慈寺)
太谷白塔在太谷縣城西南隅普慈寺內。寺廟創建于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無邊寺,北宋治平年間重修,改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續修,寺中建塔,高聳凌空,頂有尊勝石幢,堊久而白色不減,俗稱白塔。元明清各代屢經修補。塔平面八角形,七層,高50米,每層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層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門窗。塔內底層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層以上中空,安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實心的一種過渡形式,氣勢壯觀,瑰麗精致。
西安大雁塔 (攝于陜西省西安市慈恩寺)
大雁塔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武則天在長安年間重建,后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
應縣木塔 (攝于山西省應縣佛宮寺)
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木塔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1公尺,在塔內仰望,更覺雄偉無比。周圍是金剛、天王、弟子、供養人的壁畫,筆法細膩傳神,為遼代特有的繪畫風格。第二層八面來光,豁然開朗,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協從排列,姿態生動。第三、四、五層也都供有菩薩像,造像不同,構筑各異。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制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古塔,原本產生于印度,是佛教的建筑物。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開始建造,用以供養佛陀的頭發、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佛塔傳入中國時,名稱被譯成多種,出現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圖、寶塔、圓冢、高顯、靈廟等稱謂。以后,人們按照梵文“佛”字的音韻“布達”,造出了一個“答”字,并加上“土”字旁。這樣,“塔”既確切地表達了它固有的掩埋佛舍利的功效,又從音韻上表現了古印度的原有建筑特征。中國古塔按性質分類有:喇嘛塔(藏傳佛塔)、寶篋印塔、金剛寶座塔、多寶塔、文峰塔。按形制分類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內部樓閣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異形塔。
我國是世界上古塔最多、最豐富、藝術文物價值最高的國家之一。神州大地,古塔數以萬計,形式多樣。這些千姿百態的古塔,造型別致,結構精巧,雕刻裝飾美觀,蘊含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的精華,是古建筑領域熠熠閃光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