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琴的外形美觀,同時為保護龍池、鳳沼邊緣不受損傷。 當面板、底板做好了,就可以將面板、底板合成。以前古人說,合成需挑吉日,這有迷信說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合適的天氣、氣溫下合琴,的確對琴有一定的等影響。 合成時用的膠有魚膘、豬膘,還有用乳膠的,也有用其它化學膠的,這里以動物膠為例。所謂熬制其實就是將動物的皮、膘等,先投入石灰水中浸泡,以溶解出內部的脂肪和雜質,然后洗凈、加水煮沸提取,再進行濃縮、干燥而成。按提取的次數,可分為一次液、二次液和三次液,而以一次液為最好。好的膠液,應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橙黃色,無氣泡,臭味很小,灰份含量少,膠液顯中性。使用膠時,須先將膠塊敲碎,放入浸膠筒內,并加入溫水浸泡成濃膠液。然后,再稍加入清水加熱,加熱時間不應過長,否則膠液會水解而使膠接力下降。為取得最大膠著力,在膠合時應加壓一定時間,一般加壓18小時、壓力為 49×10000-68×10000帕斯卡(10000表示十的四次方)、室溫在20℃左右為適宜。為提高膠接縫之耐水力,可以在一個膠接面上涂甲醛液,另一個膠接面上涂膠液,再進行加壓膠接。為使膠液在室內溫度下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液態(以便于施工),可在膠液中摻入適量的醋酸或硝酸等。一般是100份膠液中加入100份溫水,再加入40份硝酸或75份醋酸,熱數小時后,再用碳酸鈣中和,也可以在膠液中加入適量尿素,其加入量視室內溫度而定。 膠調好后,將膠均勻涂在琴沿周圈,注意保持琴沿的干凈與平滑,不可有雜質,合琴時,注意面板與底板的縝密度,注意左右上下對齊,合成琴后要捆綁,用繩或鐵絲等物捆綁嚴實,不留縫隙。然后放在通風處陰干,不可太陽直接暴曬,一般北方一天可干,等到干后修整膠溢出部位。合琴膠干的現象是以用砂紙磨平溢出部位時不粘砂紙的面,不會有粘手狀為好。
附件 前面講述了面板、底板的制作,同時也提及了各項附件,這期就古琴附件的制作尺寸作詳細講述。 古琴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軫池板、琴軫、冠角(護軫)、雁足、尾托、絨剅、琴弦、琴穗等。 琴軫:一般長約4.4公分,寬約φ1.5公分,中心打有小孔,以便穿絨剅,大約在垂直1公分處鉆孔。琴軫形狀有方有圓,有長有短,可根據自己喜愛制作,但一般來說,不宜太短,否則不方便擰琴軫。 岳山:長約26公分,寬約3.5公分,厚度約為1公分。注意岳山兩側約有15度左右的斜度,左右兩邊的斜度要對稱,岳山最高處距離琴面的弧度約為 1.8-1.6公分。靠近琴頭面上端要打磨出一定弧度,避免直角將琴弦或絨剅磨斷。 承露:長度約為16公分,寬度約為2.1公分,厚度約為0.5,承露與岳山一樣,需要修整出一定弧度,承露距離琴面最高處弧度約為2.9。 軫池板:長度約為14.8公分,寬度約為2.2公分,厚度約為0.5公分。 龍齦:龍齦共有六塊,琴面三塊,琴底安裝三塊,上下均為對稱,琴面的龍齦要比琴底的厚(琴底龍齦厚度大約在0.4公分),其余尺寸相同,長度大約為10.8-13公分,寬度約為6.9,琴面處龍齦最厚處厚度約為1.1公分,最薄處約為0.5公分(注意有弧度),從底端往上量,大約在長4.4公分處開始挖槽腹弧 6/44頁 度直至未端,弧度約為R6公分。 雁足:雁足形狀多樣,有上方下圓的,也有上圓下方的,或者兩端均為方形,或者兩端均為圓形,甚至有雕花的等等,此處以上圓下方形狀為例,長度約為5公分,寬度約為1.4公分,圓處面積約為2.7*2.7,方處(也就是要插入到琴體的那一端)長度約為2.5公分,中間有一段較之兩端都稍細的為綁弦處,長度長短不依,總體上從圓處底端到方處底端長度約為4公分。 護軫又名冠角:冠角的形狀有長,有短,有彎有直,各不相同,冠角的長度一般在4-4.5公分為宜,過長過短影響美觀,寬度一般為3*3公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供的尺寸為大約尺寸,大家在制作的過程中,還需依據自己琴體的形狀再做進一步加工,以達到最符合自己所制古琴的尺寸。 絨剅:絨剅的材質各不相同,有棉、絲等。絨剅是用來扣住琴弦的,絨剅的長度約20公分,不可太短。絨剅需要自制,由一股或多股絲線搓成。搓絨剅的方法是:把絨線的一端由一人對立捏住,自己捏住另一端,用右手大,食兩指,將線頭向左搓旋,漸漸搓緊,然后將絨剅對中折,兩端并齊捏住,任其兩端自旋合成如繩,再于兩端并齊處打結,勿使松退。注意絨剅不可太粗、太細,以能穿過琴軫孔為宜。 琴弦:琴弦一副為七根,最細的為七弦,最粗的為一弦,音像或樂器出售店有賣。商品牌子以星海、敦煌、樂圣、上音等居多,琴弦以弦身潔白,通體圓潤,彈時手感不糙為佳。 琴穗:琴穗是古琴上的裝飾品。一般系在絨剅上,可上商店購買,顏色以褐色、深綠色居多。 古琴制作——刮灰胎與上漆 前面已經把斫琴面板和底板制作,需要的附件,灰胎的種類和詳細配制,以及其尺寸和斫琴工具等等做了詳細描述,如上幾期所述把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將岳山、軫池、雁足、龍齦等附件粘貼上去,等膠干后,修整完畢即可以開始刮灰胎、上漆等。 刮灰胎 灰胎最厚不可超過二分硬幣的兩個厚。最薄為不可露出木頭本色。一般地講灰胎上得比較厚的話,上一次就夠了不用反復上,以免灰胎過于厚。如果一次上得太薄的話要多上幾次以得到所需要的音色。多數情況下,灰胎上兩至三次為宜。以鹿角霜為例,先上道粗灰,待干了之后,用砂紙磨平,再上一道中灰,等其干了之后,再用砂紙磨平,最后再上一道細灰,等陰干后用細砂紙磨平便可(注意:灰胎的粗細不同所用砂紙型號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上粗灰則用顆粒稍粗的砂紙磨,細灰則用顆粒較細的砂紙打磨)。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琴上三遍灰胎即可,要注意觀察灰胎的厚薄度。 灰胎調制,以鹿角霜為例,用大漆和磨細的鹿角霜調和。注意不要一下子在鹿角霜中倒入大量大漆,慢慢地往鹿角霜中加入大漆,在加入過程中不停地攪動。大漆的顏色是一個逐變的過程,先是乳白色,逐漸呈褐紅色,隨著和鹿角霜地攪拌,顏色逐漸變為黑色。鹿角霜加入大漆的攪拌需要均勻(加入比例大約為1(大 7/44頁 漆):3(鹿角霜)),直到攪成糊狀且感覺粘性很強時既可用工具將鹿角霜刮至琴面、琴底(注意既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流性,以恰好可以上到琴面不會滑落為宜)。 一般來說灰胎比較難干,主要是因為加入鹿角霜中的大漆比較難干,少的需要則二、三天,多則十天半月才可能完全干透。灰胎在濕熱的環境中干得較快,為了盡快的讓灰胎干透,可以人工創造條件。也因為如此夏天比冬天干的快。北方的琴友在冬天上灰胎時可以將琴靠近暖氣片,這樣可使得琴面的灰胎干得更快一些。還有就是可以利用家里的沐浴間,利用其間濕氣和熱度,同樣可以使琴的灰胎干得更快。 灰胎打磨:灰胎完全干了之后,打磨時候要先用粗顆粒的砂布來磨,逐步地換細砂紙打磨,越到后面用的砂子越細。這樣磨出來的效果最好,琴面非常光潔,沒有劃痕(市面有最粗為:cc60cw,最細為:cw280-600的砂紙(布)出售)。 灰胎打磨的時候,可以上弦進行試音,將琴的灰胎是否磨好的最重要標準是沒有沙音,否則繼續打磨。同時要注意,不要磨到木頭或者磨掉木頭。如果灰胎太薄,磨到木頭的時候還有沙音則需要重新補灰胎,當然也可以在初上灰胎時就上厚一些,以便打磨。有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成品琴琴面上有灰胎露出來,就是因為上漆后發現仍有沙音,將表面再次打磨的緣故。 整個琴體灰胎要磨得表面平整、無沙音,如此則可開始上漆。 上 漆 上漆要有先后順序。一般來講,開始上漆時應該上濃度較低的大漆(可以先稀釋大漆),這樣為的是能讓大漆更好的滲透到已經刮好的灰胎子里去,如此增強灰胎的堅固性和大漆在灰胎中均勻性,一般而言,上兩遍即可,注意上大漆時要等前一遍大漆干透之后方可繼續。之后再開始上濃度稍大的大漆,這樣才能使漆的表面光潔,上漆次數不等,視情況而定,一般也是兩次即可,同樣要等大漆每一遍完全陰干后才可再上。一般來說灰胎如果磨得很好,很平,沒有沙音的話上大漆的次數相對會少些。事實上,上漆次數的多少是不限的,主要是以上好為主。 琴體顏色可在上漆的時候依自己喜好添加不同顏料改變。比如可通過大漆調適量朱砂涂抹琴身,這是得出來的琴面顏色為紅色;如果想得到一張黑色的琴,可在大漆中加入黑色顏料。顏色的深淺等可先在廢木材上做涂刷試驗,直到調出自己喜歡的顏色為止。然后在琴上上漆便可(注意大漆的顏色有個漸變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驗定一個顏色)。 有些琴是間雜的顏色的,一般是通過上兩種或者多種調過顏色的漆來實現的。比如有的琴是先將琴上成紅色,然后再上黑漆,等大漆干了之后,經過砂子磨后,會出一種斑駁色(紅黑雜夾)而且這兩種顏色的對比度會越來越明顯。同樣的,也可以先上黑漆然后再上紅漆,這兩種做法的先后不一樣,雖然所用的顏色是一樣的,但是可導致琴的顏色不一樣,有興趣的琴友可以自行試驗。 大漆上完并且等完全干了之后,通過更精密的拋光以后,可以再次調整岳山的高度,以自己適合為宜。 前面幾期將古琴的基本制作過程做了詳細描述,如木材的選擇、附件的種類、附料的配置、灰胎和大漆種類與使用,斫琴工具的準備與使用,以及尺寸大小等等。本期主要講述古琴制作上的后期收尾工作。 調整 上期講了刮灰胎和上大漆時候,特別需要注意打磨工作,為的就是保證琴面平 8/44頁 整、無剎音。古琴上好漆之后,待其涼干了之后,便可上弦試彈音色和對岳山、龍齦高度的調整。上弦試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面板的平整性,自4徽至琴尾處保持水平,這點很重要,是否水平直接影響到彈奏該琴時的手感。而岳山、龍齦高度的適當修整是為了指彈奏時不到琴弦距離琴面太高而抗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琴的音色。 面板的平整性調整和岳山、龍齦的高度調整(一般是磨低)是在試彈的過程中逐步實施的,不斷上弦試彈,逐步修整,直到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手感為止。注意不要把岳山和龍齦磨的太低,以免琴弦在彈奏的時候打面板。 上弦 上弦是一個和彈琴者更為貼切的活,換弦、重新上弦不僅僅是力氣活,更需要技巧。一般上弦時候要注重借力,這樣即使是女性琴友,也可自己上弦。 具體是這樣的,絨扣和軫子的系結、蠅頭的打結都完成后,先將絨扣頭從琴底板絨扣孔中穿插到琴面與岳山平,再將打好的蠅頭的琴弦弦尾一端穿入絨扣并拉到蠅頭處。上弦時將琴頭豎立于地板的軟墊上,雁足向外,琴面右側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過龍齦再過雁足尺許。為防手掌皮膚受傷,可用軟布團纏于弦尾,將琴弦緊貼底板從下向上順卷數圈近至雁足處。隨后左手扶住琴尾,右手握住卷著琴弦的軟布團用力下拉弦。此時琴可稍離人體,左手大指輕撥琴面部位的琴弦,審定音高是否基本符合要求。待確定音高基本符合要求后,右手以韌力將琴弦緊貼底板纏于雁足。 纏繞雁足的過程中,初三至五圈至關重要,不可有絲毫懈怠。須圈圈相壓,以固定弦的張力。最后將剩余的弦尾穿夾在琴背與弦之間或兩弦之間(或者將弦尾打一小折以防滑脫)即可。無須再多纏繞。按傳統習慣從一弦到四弦,依次先后順時針方向纏于外雁足。從五弦至七弦,依次先后逆時針纏于內雁足。 附《西麓堂琴統》上弦法 凡上弦,以弦入軫鉤,卻緊抽繩頭,臨岳之半,卻以名指初空弦遠入小指,內出名指,外入中指,內卻緊溺,空弦以大指并,琴著力急,抽以左手助弦,令急仍以左手品弦,看其聲緊慢-中,然后繞弦于鳳足,依此法上弦,只指不疼,雖以小指遠弦,而用力在食指中指,故小指不疼,或用他指則皆疼。 陰陽學說與古琴制作(裴金寶)
我在《陰陽學說與古琴》拙文中論述了陰陽學說與古琴的關系。本篇談具體實施,但在這篇小小文章中欲把古琴的制作巨細項目一一交待,是有困難的。我擷取三個大概念來講,即選材、制作和髹漆。
一、 選材
選材是個古老的話題,東漢蔡邕識良材制焦尾琴的故事被傳為美談。我做了個有趣的實驗:把琴弦繃在書桌及餐桌上,照樣彈出宮商角徽羽,彈出散、泛、按之音。取自不同部位,得出不同音質,此實驗說明任何一種木材(或金屬)都可拿來制琴,木質再劣,做得再差,繃上弦也不至于彈不出聲音,但這聲音的品質甚是懸殊。怎樣得到好的音質,選材是重要環節。古人斫琴上取桐木(陽), 9/44頁 下取梓木(陰),以桐之柔配梓之剛,以材之陰陽相合得音之剛柔相濟。但我發現,制琴選材不一定拘泥于上桐下梓,好的杉木就勝過一般的桐木,好的硬雜木同樣勝過梓木。如今雖然良材難覓,但時刻留意必有所發現,我斫琴面板大都選自古舊老屋之梁枋,底板則采用陳年色木、櫟木、柳木及其它適合做樂器底板的硬樹材。
怎樣選材,依陰陽之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選材六究:
一究質地,桐是桐,杉是杉。 二究尺寸,宜大不宜小,宜厚不宜薄。 三究生材令長(生材令:即樹木生長年齡)。 四究熟材令長(熟材令:即樹木砍下或做成物品的年齡)。 五究木紋,不取水云紋,當取木性條直者。 六究品質,腐朽、霉爛、蟲蝕、疤節、木心、邊材均不入選。
2. 辨材之陰陽
(1) 原材縱面辨天地(陰陽):原材(園木)辨天地較易,細頭(天部即樹梢)為陽,粗頭(地部即樹根)為陰。 (2) 木材截面辨陰陽:觀年輪早晚材,寬松色淡者為陽,緊密色深者為陰。 (3) 木材兩端(兩邊)辨陰陽。 A.入水:仰者為陽,覆者為陰。 B.水濕:吸水多者為陰,少者為陽。 C.吹晾:先干者為陽,后干者為陰。 D.日曬片刻,取回室內,兩手各按一頭試之,溫者為陽,涼者為陰。 E.叩聲:清者為陽,濁者為陰。 F.觀色:淺者為陽,深者為陰。 G.聞氣:輕者為陽,重者為陰。 H.嘗味:淡者為陽,濃者為陰。 I. 甲按:松者為陽,緊者為陰, 將以上數法綜合辨材,材之陰陽層層展開一目了然。
3. 備材
任何舊材所剖之面均為新面,開得琴材毛胚置干燥處擱之一年,待木性穩定,方可制作。我曾得三百余年前之古宅門檻木一斷,麻櫟質地,弦切材,將其制琴底,挖好腹腔后,擱之二月有余,板材中部竟隆起6--7厘米的駝峰。細究木紋,此材原為一彎樹,駝峰朝陽而長。我根據陰陽之理,將駝面(陽)朝地(陰),晚上置露于家園中(白天取回),不加壓力,觀其動靜,五、六天后果然回復平坦。此實為三百余年木性未改之證明,也是以陰矯陽之明證。(反之以陽克陰同樣適用)
10/44頁 |
|
來自: 昵稱3191621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