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琴前后及軫足 琴首頂端叫前,從側面看去,形如覆舟,又似偃月,中間有一個淺雕的眼狀物,叫“鳳眼”又叫“唇舌”。風眼后面挖空,即為“舌穴”,對發音影響不大,現在多被省去。如圖: ![]() 琴軫一般長3~4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通常用硬木或牛角、玉石等硬質材料做成,有一條縱貫上下的圓形孔道,頸部橫開一孔,以便拴系絨扣,使絨扣透過弦眼,在琴面岳山處系弦。調弦時轉動琴軫,絞緊或回松絨扣,利用其伸縮作用,以調整琴弦發音的高低。因絨扣的伸縮幅度小,調弦是微調。且上弦不易,容易跑弦,所以有必要推廣螺旋軫。 雁足安裝于古琴腰部中間的足池內,圓形,上如軸,下如盤。如軸,便于系弦時纏繞;如盤,放置時平穩不滑。總長一般5.5厘米,入足池部分2厘米,方形;露出部分3.5厘米,圓形。雁足插入足池部份,一般不上膠,以便卸換。如為了避免松動脫出,也可以用生漆膠牢。雁足的作用是支撐琴體,拴系琴弦,同時還可作掛于壁上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