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急危重癥,心源性休克又是AMI最危重的并發癥之一,病情極其兇險。在第18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上,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吳元教授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療原則”為題,重點介紹了治療的四大措施。 首先,吳元教授要求臨床醫師必須掌握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療的兩大原則,即穩定血流動力學和早期血運重建。臨床應積極采取急救措施,以達到穩定血流動力學、改善組織灌注、保護重要器官功能的三大目標。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再灌注治療、循環輔助裝置運用四大措施。 包括鎮靜、止痛、呼吸支持、容量管理等。應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體溫、心電圖、SaO2、中心靜脈壓等的變化。此外,吳元教授特別提示,有條件者,可使用漂浮導管、PICCO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 對于收縮壓>100mmHg者,可給予硝酸甘油10~20mg/min;收縮壓在70~100mmHg且無休克表現者,可使用多巴酚丁胺2~20mg/(kg·min);收縮壓在70~100mmHg伴休克表現者,可給予多巴胺5~15mg/(kg·min);收縮壓<700mmhg伴休克表現者,可使用去甲腎上腺素1~30>700mmhg伴休克表現者,可使用去甲腎上腺素1~30> 吳元教授介紹,當多巴胺不能維持血壓時,阜外醫院的經驗是聯用其他血管活性藥物;升壓的同時需擴張血管,硝普鈉有助于降低后負荷,改善組織灌注,可與升壓藥物配合使用。 包括靜脈溶栓、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靜脈溶栓再灌注成功率低,對休克患者的療效尚有爭議,主要用于無法介入或手術治療或有相關禁忌證的患者。 直接PCI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近期及遠期死亡率。多支病變者,同時對非梗死相關動脈血運重建可改善預后。GRACE研究顯示,當左主干為罪犯血管時,TIMI血流≤2級且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時,PCI較CABG的開通速度更快;對于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所致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PCI是更好的選擇。 成功再灌注治療后心功能恢復期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更長,在此期間患者仍有可能發生低心排。積極的循環輔助支持可在再灌注治療獲益顯現前提供過渡。理想的循環輔助裝置需要提供充分的血流動力學和足夠的心肌保護,置入簡單、所需時間短,易于管理,并發癥少。臨床常用的循環輔助裝置主要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左室輔助裝置、Impella、體外膜肺氧合(ECMO)。 IABP-SHOCKⅡ研究結果顯示,對計劃行血運重建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不能減少患者30天死亡率;與對照組相比,1年死亡率也無顯著差異。且多項薈萃分析也多為中性結果,但IABP仍是目前我國最常用的循環輔助裝置,可使患者獲得進一步救治的機會,臨床不得不用。 指南推薦左室輔助裝置用于難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循環輔助治療。Impella可明顯改善血流動力學,但對生存率無顯著影響。ECMO降低左室負荷作用強,血流動力學支持力度大,但并發癥率高、費用昂貴、術后管理要求嚴格,目前國內僅在數家醫院中開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