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拓本未經鏟底,無字處皆露細麻點,字畫鋒棱宛然,〖公〗字未損末點,〖昌〗字未泐,〖鳥〗字四點齊。道光時,石經挖鑿,字畫鋒棱大不如前。彌來已損十五、六字矣。 此碑字用筆茁實渾厚,棱角畢見,刀鋒筆鋒合一難分,可謂方筆之極軌。雖有界格為限,但字之大小倚正并不受拘束,極意肆宕。就每字觀之,雄峻雄茂,氣豪神強;然就整體觀之,則又樸雅秀整,娟雋可愛。這種個體與整體有不同觀感的妙處,應該是藝術上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 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而未署撰人、書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 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 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同時,文字端嚴飄逸,將森嚴方樸的北朝書風,寫得婉暢流動,書法具有風骨,雄重遒密,于端謹中出以飄逸。具有龍震虎威之勢,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