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居全球癌癥排行榜的第3位和第4位。全國腫瘤登記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腸癌發病率居第4位,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大腸癌診斷I 期(早期)比例僅占5%,超過60%的大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處于中晚期。 現在,我國面臨大腸癌發病迅速上升而早期診斷比例低的嚴峻形勢。大腸癌是少數幾種可以通過在人群中篩查而降低死亡率的腫瘤,制定和實施人群篩查策略應列入區域性癌癥控制規劃之中。 2011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將“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列入重大公共衛生項目。2013年全面實施,已持續3年之久,惠及200余萬適齡居民,2016年度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繼續造福上海市民。 上海市:大腸癌發病率連年“走高”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通常指生長于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西歐和北美是大腸癌高發地區。 上海市腫瘤登記資料顯示,本市居民大腸癌發病率上升明顯,可能與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均期望壽命提高,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 大腸癌:與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⒈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多發性腸息肉者,患大腸癌的機會較一般人群高。 ⒉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⒊與遺傳因素有關,家族中曾有人患過大腸癌,則直系親屬罹患大腸癌的機會較大。 定期檢查:6類高危人群別忽視 ⒈慢性腹瀉、長期便秘者。 ⒉血便、大便隱血和經常固定部位腹痛者。 ⒊患有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者。 ⒋父母中有結腸癌史者。 ⒌肥胖者:體質指數= 體重(千克)/ 身高(米)2 ≥ 24。 ⒍大便呈扁平狀、變細、變形者。 以上六類人為大腸癌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檢查。有癥狀時不要自認為是腸炎、痔瘡等肛腸疾病,應及時就診。 早期跡象:大便習慣、性狀改變等 ⒈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或交替出現腹瀉、便秘。 ⒉大便性狀改變,主要為便血、黏液便或形狀變細、變扁。 ⒊排便費力,或者時有排便感,卻無大便解出。 ⒋腹痛,定位不確切的持續性隱痛,或腹痛向肛門周圍放射,也可能僅為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⒌腹部腫塊。 ⒍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低熱等。出現以上癥狀,雖并不意味著已經患了大腸癌,但最好 盡早前往專業醫療機構檢查。 早期大腸癌:5年生存率達90% 目前,大腸癌的診斷方法包括肛門指檢、X 線鋇劑灌腸檢查、結腸鏡檢查等。 早期診斷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如果腫塊沒有大到貫穿整個腸壁,癌細胞沒有擴散到大腸之外,沒有進入淋巴系統,也就是早期病例,患者術后5 年生存率可達90%。情況嚴重的病例,通過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病情,阻止病情惡化。 糞便隱血:最為成熟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一般地說,在發現大腸癌癥狀之前,已經存在腫塊的腸道可能會有極少量的血液滲入糞便中,但肉眼通常是無法觀察到的,稱為隱血。 那么,對肉眼不可見的隱血,如何才能發現呢?FOBT化驗(糞便隱血試驗)能查出糞便中的隱血。如果該檢查陽性,說明可疑,患者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需要注意的是,糞便隱血試驗能查出糞便中的隱血,但無法確診癌癥。糞便隱血試驗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為成熟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糞便隱血試驗是一項簡單的化驗。患者在家里采集糞便,然后送往醫療實驗室進行分析。該化驗快速、方便患者,無痛苦。為了更有把握地化驗出糞便中的少量隱血,該檢查需要進行2次,需要受檢者提取2次糞便,2次間隔一個星期。在實驗室收齊2次糞便樣品一周后,化驗結果就可以書面的形式送交到受檢者手中。 出現以下情況需向醫護人員說明: ● 正在服用可刺激胃腸道造成隱性出血的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 女性在月經期。 ● 近期有血尿或口鼻腔出血。 糞便隱血化驗結果意味著什么 如果糞便樣品中沒有發現隱血,FOBT化驗結果就是陰性,但這并不表示該受檢者一定未患或不會患大腸癌,因為有些大腸癌并不出血或只是間歇性出血。 如果糞便樣品中發現隱血,FOBT 化驗結果就是陽性,表明有出血現象。這種出血也不一定是由癌癥引起(可能是由息肉、痔瘡或腸炎等引起),但必須查明出血的原因。 結腸鏡檢查:腸癌診斷的“金標準” 如果糞便隱血化驗結果為陽性,或有其他異常,受檢者需去醫院就診,看看是否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前,需要飲用一種特別配置的飲料來幫助清潔腸道。檢查時,醫生會將一根細長的軟管(即結腸鏡)通過肛門插入,管子上有一個微型攝像頭,醫生通過顯示屏可看清腸道內的情況。 結腸鏡檢查會引起些許不適,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但可能性僅為千分之一。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前,會有專業醫生來為你解釋接受檢查的風險和益處。 完成結腸鏡檢查后,除了“無任何異常”的陰性結果,或者確診某具體部位患有大腸癌之外,還可能出現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腸息肉等結果,患者同樣應該去仔細地了解它們,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由于大腸癌早期沒有任何征兆,且有些大腸癌并不出血或只是間歇性出血,而癌癥的發展和惡化是迅速的,因此,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歐盟的癌癥篩查建議中均倡導:第一次便隱血試驗結果為陰性的對象,仍然需要接受每年一次的糞便隱血實驗篩查。
鄭瑩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與傷害防治所腫瘤防治科科主任、主任醫師 本文選自《腫瘤防治專刊》 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每年《大眾醫學》雜志都會依托創辦60多年積累的豐富醫學科普資源,和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編輯與出版腫瘤防治周讀物《腫瘤防治專刊》,在上海市近20個區縣免費派送,向公眾普及防癌、抗癌相關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