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平八景之——龍泉噴(漱)玉
昌平區縣城南部有兩座山,
西邊的一座山大一些,叫鳳山,東邊的山雖然小,但郁郁蔥蔥叫龍山。

龍山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山與天壽山、銀山、駐蹕山合稱昌平四大名山。
龍山還是明清兩代昌平地區,燕平八景所在地。明朝稱“龍泉噴玉”,清朝時被稱作“龍泉漱玉”。
龍山現存兩處古跡,白浮泉遺址之都龍王廟和九龍池。1990年“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和九龍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過去有2座寺廟,分別是上寺、下寺。現在龍山主體部分是龍山度假村,一進門就能夠看到一塊巨石上書“龍山”。
下寺叫龍泉寺,在山腳下,原來供奉的是彌勒佛,如今在原來的地基上改成了四合院式的度假村。

舊的圍欄還在,從圍欄上還能夠看出當年的恢弘氣勢。

殿基很高,在立面上還有龍頭探出,吐水的龍頭是新雕刻的,不吐水的是當年的原物。

從下寺南側登臺階可以到達上寺——都龍王廟。
山門是三間門樓,中間高,兩側低 。

門前立著文保碑。


山門對面是新修復的影壁。
影壁下有一塊圓孔石頭,是當年插旗桿用的。

進得山門正對著就是都龍王廟的正殿,面寬三間,明三暗九結構,黃色琉璃瓦覆頂。
前面明柱有對聯,上聯是:“九江八河天水總匯”,下聯是:“五湖四海飲水思源”。橫批“都龍王廟”。這幅對聯原來不在此地,而在山后九龍口旁邊的“龍泉島”的神龕上。

門前立著5塊石碑,躺著一塊石碑,是歷朝歷代關于都龍王廟修繕、擴建,置地等事件的記載碑。


兩側為鐘鼓樓,配殿。據說都龍王廟鐘樓里的大鐘,在海淀大鐘寺院內。
傳說這口大鐘晚上經常出來做惡,一天清晨,大鐘從遠處飛回龍山,一個起早放羊的人看到了,撿起一塊石頭,向大鐘打去,結果打掉了一小塊,從此這口大鐘,再也飛不出來作做惡了。


正殿內中間供奉龍王
兩側有雷公、電母、風伯、云童。

北側墻上新繪制的“東游尋蹤”圖
南側山墻底部還留有原來的黑白壁畫。

兩側的山墻上繪有黑白故事壁畫。此畫據說繪制與50年代,文革時期給刷上大白粉,現在歷經歲月,白粉漸退,畫作路露出來。壁畫的內容大概是“過去有一個小孩掉到井里,龍王救了他,他在水底看到了,另外一個桃花源記般的世界,后來龍王把小孩送回人間,囑咐其不要對外講及此地情景,可是小孩后來告訴了人們,泄露天機,最好小孩死了”。也有一種說法:一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舉家搬遷,后龍王出世,普降甘霖,造福蒼生。



北京地區龍王廟很多,為什么龍山的龍王廟稱作都龍王廟呢。說法很多,龍山龍王廟位于北京城的正北方向,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神水入京,解決了北京城的飲水問題,關系著元大都北京的命系,所以元世祖及以后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龍山白浮泉,所以修建龍王廟時用了黃色琉璃瓦,據說都龍王廟的部分木料是名貴的金絲楠木,是后來修建十三陵時的材料。之所以加了一個都字,以區別于其他龍王廟,說明級別最高。本人不認可龍山龍王廟是北京(北方)地區諸多龍王廟,首領一說。
從龍王廟往后山走,就來到白浮泉遺址——九龍池。當地人稱其為九龍口。
過去此處上面有一間神龕,在九龍口旁,神龕只有一間,很小,門兩側有一幅對聯,就是今天山頂都龍王廟的那幅“:“九江八河天水總匯,五湖四海飲水思源”,門楣上書“龍泉島”三個字。后來一商局修建時,龍泉島廟宇不見了,而修建了一座仿元代的亭子。
中間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寫著“白浮泉遺址”,
背面《白浮泉遺址整修記》。 亭子外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亭子四角有新刻臥獅各一,十分可愛。

亭子下面就是九龍口,如今九個龍頭一字排開,張著大嘴,嘴中已經沒有了泉水。

關于這幾個龍頭,是老的還是新的,困擾了我好長時間。昌平文物志上介紹該龍頭為明代石刻——永樂年間,但是據當地有的老人講,以前根本就沒有龍頭,只是幾個大石頭窟窿,從窟窿里吐泉水。而有的老人又說,有龍頭。至今我都弄糊涂了,但我還是更加相信,說沒有龍頭的說法。說沒有龍頭的幾位老人,都很肯定,說自己曾經看過求雨的過程,親自到過九龍口,還在泉眼處趟過水玩,沒有看到過龍頭。后來經過求證,這九個龍頭,為老物件,但不是龍山的,上世紀80年代,整修九龍池時,不知道龍山管理部門從哪里弄來的,后來把九個龍頭給安裝在九龍口上,如果開泵,龍頭還能夠吐水。
龍山上傳說還有一個藏寶洞,清末,老方丈將寶貝藏進龍山的一個山洞中,封死了山洞,后來長出了雜樹,就再也找不到了。
龍山在昌平地區名聲很大,是昌平最主要、最著名的求雨場所,據說,昌平沙河地區的人來龍山求雨,最靈驗,不知是為什么。
昌平有幾大著名的廟會,昌平關帝廟、舊縣狄公祠和龍山龍王廟的廟會,過去農歷6月13日是龍山廟會”。從農歷6月11日至13日舉辦三天。那時人們都喜歡趕廟會。廟會一開,香客和游客從十里八鄉的齊聚龍山廟。農歷6月13日昌平州行政長官,(過去昌平稱昌平州,而不是縣)要到龍王廟上香,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日子。香客們虔誠地敬神上香,祈求龍王普降甘露。
廟會主要活動,一是求雨、上香;二是買賣商品,物資交流;三是唱戲、聽戲。場面十分的壯觀。據說當年有一次龍山廟會,唱戲的人混了頭,唱了一出“哪吒鬧海抽龍筋”,結果剛好好的天氣,飄來一片黑云,在龍山上空,狂風大作,將唱戲的棚子全吹翻了,唱戲的人害怕了,又燒香又上供的,卷鋪被卷走人,以后在龍山再也不敢唱這出戲了。
1950年辦了最后一次廟會,從此龍山廟會消失了。
1958年在周總理的提議下而修建了十三陵水庫,切斷了白浮泉上游的水源,從此白浮泉水逐漸的消失了。從元朝開始算,700多年,昌平最副盛名的景致消失了,明清兩代的燕平八景——龍泉噴(漱)玉逐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
白浮泉水沒有了,但龍山腳下還有上千畝的自然水域,山水相連,景色依然優美,但好景不長,在十三陵水庫北側的蟒山上修建了十三陵蓄能發電站,最初是想用水庫的水,但水庫水量有限,協商未果,看上了龍山腳下的這一片凈水。
2008年打著給奧運會用電,保駕護航的旗號,在龍山腳下打了好多機井,日夜不停的往十三陵蓄能發電站——天池上抽水,再加上自然的原因,龍山腳下上千畝水域、碧波蕩漾的美景沒有了,如今成了一片干涸的洼地。龍山盛景徹底的消失。
如今龍山主體部分開了龍山度假村,而腳下的那片水域修建了濱河公園。
多少繁華盛景,多少荒野凄涼,何處話衷腸;
后人多少感嘆,我輩無限懷念,無奈、無奈。
真容兄又送了兩幅對聯,對仗工整,意境深遠。
皇都西北望小崗神祠七百年櫛風沐雨;
長河東南流舟楫云帆四千里尋本溯源。
山陰處曾經九龍吐水恩波淼淼連南北;
都廟前此日十賢訪圣情絲悠悠懷古今。
注意:龍山不對外開放,都龍王廟和九龍池都在龍山度假村內,想進去參觀,自己想辦法吧。
(小序:
2013年6月2日和群里的朋友一同游歷了龍山,我就生長在龍山腳下,多少年默默的注視著龍山,它有太多故事在長輩人的記憶里,有太多的美景在長輩們的言語中,談到龍山,長輩們無不眉飛色舞,無不喜笑顏開,對龍山過去的美景,充滿了無限的懷念和向往。這么多年了一直想進去看看,可是都被那高高的圍墻是阻攔了,無奈。
這回終于如愿以償,南口記憶聯系好了,才得以走進龍山,一睹龍山的真容。曾經的清清泉水不在,曾經的虔誠香客無存,曾經的700年盛景難覓,而剩下的只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歷史就是歷史,領導一句話,可以改變歷史,也可以改變世界。同樣領導的一句話改變了龍山,把那個繁華的龍山盛景,留在沒有見過人們的想象中,留在見過人們的記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