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的龍王廟很多,如果評選最牛的龍王廟,大家肯定各抒己見,但是如果這座龍王廟走到前臺, 恐怕其他龍王廟都要退后了。 朋友們驚呼:不會吧!它拿出兩樣東西,讓你看,不服不成。 第一,它用了黃頂子,也就是黃色琉璃瓦頂, 能夠用這種頂子的,都是受過皇封的,得到皇帝的許可。 北京地區能夠有這種頂子的建筑不多,我給你舉幾個例子吧! 第一就是故宮里面的建筑,那是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第二,太廟,供奉皇帝祖宗的地方,(照片來源于網絡) 第六就是雍和宮,那是雍正、乾隆皇帝的家,也只有在雍正皇帝死了,國喪期間,乾隆皇帝激動時刻,下旨,才把中路建筑,改成黃色琉璃瓦。 這座龍王廟塵封半個世紀,一直不對外開放,小編就在龍山腳下長大,一直望著那緊閉的大門,到40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走進龍山,走進都龍王廟。都龍王廟到底什么樣呢?打開半個世紀的塵封,今天我來揭秘。 昌平縣城東南有兩座小山, 大一點山叫鳳山,山上光禿禿的,而旁邊一座山,雖然很小卻是郁郁蔥蔥,山頂處,綠樹掩映中,還能夠看到一座廟宇, 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龍山。都龍王廟所在地。 穿越時空,回到大元朝,這里恐怕是昌平標志性建筑之一。 回到明清兩朝,昌平地區的燕平八景,明朝評了一次,清朝評了一次,在這兩次評選中,龍山都是榜上有名。明朝時叫龍泉噴玉,清朝時叫龍泉漱玉。 昌平境內三大著名的廟會,一個是縣城東門外的關帝廟廟會, 也就是今天昌平一中這里, 一個是舊縣村的狄梁公祠廟會, 另一個就是龍山的龍王廟廟會。 昌平境內大小山川無數,而有四座山脫穎而出,公認的是昌平四大名山,它們分別是天壽山,因十三陵而聞名; 銀山、 因塔林而著名。 駐蹕山, 因金章宗喜歡這里,而得名,以摩崖石刻而著稱。 只是這里如今在軍隊院內,也淡出人們的視野。還有就是龍山。 因為白浮泉而成名。 昌平歷史被稱作昌平州,有三本州志,分別明朝的隆慶版,清朝的康熙版和光緒版,三次州志中,都對龍山有所記述。 元代《元史——河渠志》,明代的《長安客話》 ,明末清初顧炎武所寫的《昌平山水記》,清代的《日下舊聞考》等歷史古籍中都有龍山白浮泉的記載。 可見龍山大名盛傳數百年。 龍山因何而成名,又因何而沒落呢?700年時光不算短,700年時光不算長。龍山成名還要從大元朝說起。 元世祖忽必烈,一統大江南北,定都北京城,改名為大都。 從此北京城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金朝的時候,只是半個中國的首都,而大元朝,一下子成為了全國的首都了。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一座嶄新的,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誕生了。人口急劇增長,漕運不暢,用水問題都擺在了朝廷面前,如何才能夠解決呢?于是元代乃至今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登場了, 他把視野放到了北京城的西北,今天的昌平海淀一帶,那時候,這里泉水眾多,河流縱橫,一派水國風光。于是郭守敬以龍山腳下白浮泉水為龍頭,向西,引沿途諸多泉水匯入甕山泊,也就是今天的頤和園,最后引到北京城的積水潭,最終和京杭大運河相連。這樣南方運糧的船只,南來北往的客船,貨船,可以直達北京城了。同時又解決了北京城用水的問題。當忽必烈看到積水潭處,遍布南來北往的船只,很是高興,就給這條河賜名為通惠河,可見地位之重要。 這條河流水的多少,關系到大都的命脈,龍王爺管水,怎么也要求龍王爺保佑吧!于是就在白浮泉的源頭,龍山之巔,修建了這座都龍王廟, 明清兩代多有修繕,清朝光緒四年的時候,大旱,官民去龍山祈雨,后來果然天降大雨,驚動了朝廷,于是光緒帝下旨,(照片來源于網絡) 南書房翰林,書寫匾額“祥徵時若”,交給李鴻章,安排人懸掛于都龍王廟,這是龍山最后的輝煌。可惜此匾無存。 建國后,龍山命運多劫難,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庫,上游水源被切斷,白浮泉水不在。 龍山曾經當過炸藥廠,七一制鏡廠,同仁堂集團的養鹿場,一商局的養老院,堂堂700年盛景的都龍王廟,配殿內居然存放了骨灰盒,叫人黯然淚下。 還好2002年以后,都龍王廟陸續得到修繕,現在龍山有兩家產權單位,一個是同仁堂,一個是龍山度假村,主體部分在度假村內。 龍山古跡眾多,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下寺,上寺(都龍王廟)和九龍口(九龍池)。 下寺叫龍泉寺, 為四合院布局,曾經寺內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現在為度假村辦公地。 上寺也就是都龍王廟。 廟門口有影壁,影壁旗桿高聳,龍旗飛舞, 廟門門開三洞,中間高兩側低。 正殿面寬三間,殿內采用元代風格的減柱大殿,也就是里面大梁下面,減掉了一根柱子。顯得敞亮。這種風格的大殿多為元代以前,明朝以后就很少了。 殿頂為黃色琉璃瓦,殿前懸掛匾額“都龍王廟”,殿內有新塑的龍王及諸位神仙像。 兩側山墻上的壁畫也很特殊,一般龍王廟的壁畫內容應該是龍王行雨圖,雨畢回宮圖。都龍王廟最初的壁畫已經不知道了,現存壁畫,據老人講,繪制于50年代,內容大概是一年天下大旱,井水枯竭,老百姓要背井離鄉。這時龍王出世,普降甘霖,老百姓又開始了幸福生活。 后來文革時期,刷上了一層大白粉,現在壁畫內容隱約可見。 殿前立有多塊石碑,為明清及現代的修繕碑。 兩側有配殿和鐘鼓樓。 九龍池,當地人俗稱九龍口,當年白浮泉水所在地, 現在經過修繕,上面建了一座元代風格的亭子, 上懸匾額:白浮之泉, 亭內有一石碑,石碑內容為文物界泰斗級人物侯仁之所寫,書法界大師級人物劉炳森所書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 亭子下面為九個石刻老龍頭一字排開。 過去龍山還有藏寶洞,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可惜現在寶洞找不到了,還有白衣庵,還有一座戲臺等古跡。可惜都已經不在了。 龍山有其獨特是傳統文化,一個就是龍山廟會,(照片來源于網絡) 一個就是求雨。(照片來源于網絡) 龍山廟會為農歷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是昌平地區的一件大事。十里八鄉民眾匯聚于此,廟會內容豐富,一是求雨、上香,(照片來源于網絡) 二是買賣東西,三是聽戲,看表演。(照片來源于網絡) 屆時昌平的州官,要親自來到龍山,給龍王爺上香,祈求龍王爺保佑昌平地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戲臺上唱戲,聽戲。空場處傳統花會表演,什么五虎棍啊! 踩高蹺啊! 齊聚龍山,據說踩高蹺的人都是一條腿背在身后,用一條腿,從山底下,蹦108級臺階到達上寺。 求雨則是龍山又一個傳統文化,場面可大可小,場面大的時候,要有人扮演蝦兵蟹將,扮演王八,而場面小的則是扶老攜幼,來到龍山,在九龍口前,跪在水里,以示虔誠,用一個小瓶子,紅繩拴著,把小瓶放在中間石窟窿處,泉水往外流,而小瓶則往洞口深處走,一會兒小瓶子流出來,看瓶子里有多少水,用手指頭量,稱作幾指雨。如果太少,大家還會念叨一番,央求龍王爺再賞點,再把小瓶子從新放入,太神奇了,就是這么神奇。 希望將來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龍山廟會可以繼續辦下去,到時候古戲樓恢復,戲樓上,地方戲曲、傳統戲曲可以登臺唱響; 昌平地方傳統花會,非遺文化, 龍山廟會的時候,都可以是一展身手, 龍山廟會將成為展示昌平傳統文化的舞臺;加強周圍水環境的改造,讓消失的燕平八景——龍泉噴玉得以重現。(照片來源于網絡) 怎么樣?期待把龍山利用好,打造好,期待龍山打開塵封的記憶,讓世人再次記得,這里叫龍山,這里就是都龍王廟。
作者:大槐樹,70后已經不再年輕,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民間古跡的記錄者。
|
|
來自: CHAOYANG3901 > 《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