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
[注釋] [ 1 ]本題共十三首,這是第一首?!渡胶=洝肥且徊坑涊d海內外山川異物與古代神話傳說的書。這組詩主要是吟詠《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所記載的奇異事物。此首寫自己歸隱后在田園中詩書飲酒的無限樂趣。 [ 2 ]孟夏:農歷四月。孟,指排行第一的。 [ 3 ]扶疏:枝葉繁茂的樣子 [ 4 ]眾鳥句:意思是眾鳥筑巢樹上,有所依托,自得其樂。欣,高興、喜悅。 [ 5 ]廬:簡陋的房屋。 [ 6 ]窮巷二句:意思是自己的居所在偏僻的小巷內,車子不能進入,常常使訪友回車而去。窮巷,偏僻之巷。隔,隔絕。頗,每每。深轍,大車車輪碾過的痕跡。 [ 7 ]歡然:歡喜的樣子。酌:飲酒。 [ 8 ]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周穆王駕八駿西游的故事。 [ 9 ]山海圖:即《山海經圖》。郭璞有《山海經圖贊》。 [ 10 ]俯仰:頃刻之間。終:窮盡。此句意思是讀了《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片刻之間便游遍了宇宙。 [古今點評] 1.陶淵明明乎物理,感乎世變,《讀山海經》諸作,略不道人世間事。(虞集《胡師遠詩集序》) 2.陳仲醇曰:“予謂淵明詩此篇最佳,詠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嫱浴渖陨媲?,不必愈此?!?溫汝能《陶詩匯評》引) 3.此篇之佳,在尺幅平遠,固托體大。如托體小者,雖有佳致亦山水詩爾?!吧贌o適俗韻”,“結廬在人境”,“萬族各有托”,不滿余意者以此?!拔⒂陱臇|來”二句,不但興會佳絕,安頓尤好,若系之“吾亦愛吾廬”之下,正作兩分兩搭,局量狹小,雖佳亦不足存。(王夫之《古詩評選》) 4.章末“樂”字,作詩之根本,即孔、顏之樂處。靖節會得孔、顏樂處,偶為讀書而發?!懊舷摹倍?,好讀書之時?!氨婙B”二句好讀書之所。“既耕”二句農務將畢,正好讀書。“窮巷”二句,人客不到,正好讀書?!拔⒂辍倍?,好詩書之景?!胺河[”二句好讀書之法。(吳淇《六朝選詩定論》) 5.觀物觀我,純乎元氣。(沈德潛《古詩源》) 6.此十三首之總冒也。故通首空寫,只于末處點題?!傲c清時物,以“耕”字陪出“讀”字,虛虛逗起。中六,再就事僻地幽之景引入。后四,復以《周王傳》作陪,點出題目,而仍以尋樂蔸收,絕不粘滯。(張玉榖《古詩賞析》) 7.《讀山海經》首章“俯仰終宇宙”,乃上下古今,為十三章眼目。人能具此胸懷,具此眼光,方許讀《山海經》,方許讀《山海經詩》。 又云:初寫良辰,次寫好友,以陪起異書。試想處此景界、其樂何如。結出一“樂”字,是一首眼目。(吳菘《論陶》) 8.此篇是淵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謂不見斧鑿痕也。大約詩之妙以自然為造極。陶詩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議,神妙極矣。(溫汝能《陶詩匯評》) 9.陶詩“吾亦愛吾廬”,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懷新”,物亦具我之情也。(劉熙載《藝概·詩概》) 其十[1]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3]。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4]。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5]? [注釋] [ 1 ]此首詠精衛填海和刑天與帝爭神事,歌頌了他們頑強斗爭的精神。魯迅先生認為是“金剛怒目”的代表。 [ 2 ]精衛:神話中的鳥名。本為炎帝小女兒,名叫女娃,游于東海,溺水而亡,化為精衛鳥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事見《山海經·北山經》。 [ 3 ]刑天:神話中的獸名。?!渡胶=洝ずM馕鹘洝份d:“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备善荩何淦髅?。干,盾;戚,斧。原作“刑夭無干戚”,據四部叢刊本《箋注陶淵明集》改。 [ 4 ]同物:化為異物?;ィ核廊?。二句意謂生時無慮,死亦不悔,生死如一,不必掛懷?;蛞詾榇硕淠司途l、刑天而言,但袁行霈以為“精衛填海、形夭(袁箋本作“形夭”)操干戚以舞,并非無悔者也”。 [ 5 ]徒設:徒有、空有。在昔心:昔日的雄心。良晨:指實現猛志的時機。詎:豈。二句意謂:精衛、刑天空存往昔的猛志,卻等不到實現的良機。 [古今點評] 1.陶靖節之《讀山海經》猶屈子之賦《遠游》也。“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北粗?,可為流涕。(王應麟《困學紀聞》) 2.……而不知其眷眷王室,蓋有乃祖長沙公之心,獨以力不能為,故肥遁以自絕,食薇飲水之言,銜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真德秀《西山文集·跋黃瀛甫擬陶詩》) 3.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4.孫人龍《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曰:“顯悲易代,心事畢露?!蔽掏樤唬骸耙跃l、刑天自喻?!濒斞竸t稱之為“金剛怒目式”。然細讀全詩,旨在悲憫精衛、形夭之無成且徒勞也。非悲易代,亦非以精衛刑天自喻也。(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 [參考書目] 1.王 瑤 《陶淵明集》 作家出版社 1957年 2.逯欽立 《陶淵明集》 中華書局 1979年 3.龔 斌 《陶淵明集校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4.袁行霈 《陶淵明集箋注》 中華書局 2003年 5.許逸民輯校 《陶淵明年譜》 中華書局 1986年 6.梁啟超 《陶淵明》 商務印書館 1923 7.蕭望卿 《陶淵明傳論》 棠棣出版社 1953年 8.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同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師同學編 《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62年 9.吳 云 《陶淵明論稿》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1 10.鐘優民 《陶淵明論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11.李 華 《陶淵明新論》 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1992年 12.李文初 《陶淵明論略》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6年 13.魏正申 《陶淵明探稿》 文津出版社 199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