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按組織形態特點,主要分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樣癌、低分化以及未分化癌,其中除了甲狀腺髓樣癌起源于神經嵴衍化的濾泡旁C細胞,其余四者都來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 近年來有關甲狀腺癌的分子改變的研究很多,甲狀腺癌中常見的信號通路中分子的改變包括BRAF基因點突變,RET/PTC基因重排,NRAS基因、PAX8/PPARy基因重排,PI3KCA和CTNNBI的基因改變,以及NTRK、TP53、PTEN,還有IDH-1和TERT啟動子的點突變等。
BRAF突變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對碘的攝取效率降低,可能因此導致對放射性碘治療相對不敏感。因其潛在的預測預后及指導放射性碘治療的意義,目前臨床上推薦對有條件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進行BRAF V600E基因突變檢測。
RET/PTC基因重排在甲狀腺惡性腫瘤中僅見于甲狀腺乳頭狀癌,但也可見于部分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其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臨床聯系尚不明確,有報道兒童散發性病例中發生率約為45%,高于成人。
在甲狀腺惡性腫瘤中,NTRK1重排僅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有報道,發生率約12.6%,并且可能與不良預后相關。PAX8/PPARy基因重排僅見于濾泡亞型,陽性率約為37%,且與多灶性及血管侵襲性相關。
在濾泡亞型和非濾泡亞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NRAS突變率有較大差異:濾泡亞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NRAS基因突變率約43%,而在非濾泡亞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中少見NRAS基因突變。
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IDH-1突變與組織學亞型相關,經典乳頭狀癌突變率約為10%,濾泡型乳頭狀癌約為20%,但是該基因改變在甲狀腺癌中的作用機制尚未闡明。
盡管甲狀腺癌的分子機制至今仍未完全明晰,但是研究表明,非濾泡亞型的甲狀腺乳頭癌的分子改變主要集中在MAPK信號通路。值得注意的是,濾泡亞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與甲狀腺濾泡癌有著相當類似的突變譜。
因此研究者推測,MAPK信號通路上的分子發生突變會使甲狀腺濾泡細胞向甲狀腺乳頭狀癌轉化,而若是出現PTEN、RAS、等PIK3CA信號通路或者PAX8/PPARy基因的異常則向甲狀腺濾泡癌轉化。
本文出自:最新研究進展《濾泡細胞來源的甲狀腺癌的分子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