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點一過,龐強便在微信后臺看到了不斷彈跳出的回復。“1分鐘,500條搶票回復,不到10分鐘,參與搶票的人數(shù)就超過了1000。”
這是日前南開大學“告別單身,愛在津南”大型交友活動的預熱,院研究生會主席龐強是這次活動的負責人,“我們希望這次活動能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嶄新的社交平臺,達到聯(lián)誼的效果,也能邂逅并收獲美好的愛情。”在微信公號推送的文章里,他們承諾參加活動的同學能“認識至少20個異性朋友”。
“我們學校也有很多交友聯(lián)誼活動。”在記者隨機調(diào)查的30所高校中,有24所在本月會有校內(nèi)或校際的交友聯(lián)誼活動。
受訪大學生:單身比例占67.46%,45.34%表示沒有機會、場合認識合適的異性
近日,針對大學生戀愛情況,中國高校傳媒聯(lián)盟隨機向1016位大學生發(fā)放問卷,本科低年級占38.55%,本科高年級占45.11%,研究生占15.78%。
其中,67.46%的受訪大學生為單身。在選擇單身的原因中,45.34%的學生表示“沒有機會、場合認識合適的異性”,15.53%的學生表示“沒有時間談戀愛”,15.78%的學生認為“更享受單身的快樂”,還有小部分認為 “很難和異性相處”、自身經(jīng)濟和容貌問題成為自己單身的主要原因。
同時,“課堂”“同班”“社團”成為受訪大學生認識異性的主要途徑,也有16.09%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宅,沒幾個異性朋友”。
對此,大同大學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主任肖海燕表示,在這個月,自己所在的高校也在開展“三天情侶”的交友活動,這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相互認識的平臺,更是一種幫助學生學會交往的方式。
面對不敢交往、交往不當、交往不足的現(xiàn)狀,肖海燕直言,現(xiàn)在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問題非常大”。“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和困惑參加活動,結(jié)合心理學講座,使他們學會正確表達情感。”肖海燕向記者說明活動的真正目的。
今年6月,23歲的周沫(化名)結(jié)束了自己的本科生涯,大學四年沒有談過一場戀愛讓她覺得“也沒啥”。
周沫坦言,自己在一所師范類高校讀書,“男生少,優(yōu)質(zhì)的男生更少”。盡管學校會開展交友聯(lián)誼類活動,但她從來都是避而遠之。“我們宿舍3個女生都是單身,所以也就習慣了。”周沫補充,“可能我們這一代比較現(xiàn)實,像地域、家庭條件、工作收入,都是要考慮的因素。而且,總覺得大學里大家都很不成熟,畢業(yè)后也可能各奔東西。”
周沫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非常充實。學生會、記者團、專業(yè)課……自己也似乎無暇他顧。和周沫持相同觀點的占受訪者的78.86%,他們認為“大學校園里應該談場戀愛,但也不是必需的”。
然而周沫也承認,自己現(xiàn)在似乎并不知道怎么和異性相處。“其實,我要是有個男朋友也會挺別扭的,不知道怎么面對,更不敢想象另一個人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
面對校園里的聯(lián)誼活動,45.99%的同學表示“不需要”。對此,鄭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董中煜認為,大學生對于談戀愛的渴望是正常需求,掙脫開應試教育的束縛,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獨立的思想。對于相親交友類的聯(lián)誼活動,他們不愿意把這種自然的行為寄托在別人的安排下,而是希望能夠更加獨立一些。同時,他們對于戀愛又是抱著理想主義的。因而很多人不希望帶著目的性去參加學校開展的聯(lián)誼活動,又或是父母安排的相親。
17.74%受訪學生表示“受父母和家庭影響比較大,父母的婚姻觀念和狀態(tài)影響著我”
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14級香港籍本科生侯至儒認為,當下專門的情感教育是比較少的。迫于生存壓力,父母疲于工作,和子女相處時間很少。但是他認為,自己父母的家庭觀念很重,這種觀念滲透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比如每周家人都會一起“喝早茶”,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茶、吃點心、聊天,就是一種家庭的象征。于他而言,“家是避風港”。
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的谷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愿接觸異性、不會處理和異性的關(guān)系,只要面對異性就會緊張感爆棚,甚至連話都不會說了。對于自己對異性的種種抵觸情緒,她給自己定義為:戀愛恐懼癥。
她也曾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接受了自己有好感的男生,開始一段本以為會有所改變的戀愛。但男生的邀約讓她內(nèi)心的抵觸感越來越強烈,直到和男生抱歉地說了分手。經(jīng)歷了這段為期18天的初戀后,她“再也不想談戀愛”。
谷雨的父母因性格不合選擇分開。在父母離異后的6年,家里只有她和媽媽。谷雨“早已習慣了家里沒有男人”,而媽媽之前幾乎不曾和她談到過有關(guān)擇偶的話題,至多也只是千篇一律地告誡她:“以后一定不要和像你爸那樣的男人結(jié)婚。”
這個暑假,她的媽媽卻突然開始張羅著讓她談戀愛。考慮到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學業(yè)后再找男朋友,還需要幾年的相處磨合,等到結(jié)婚就晚了。更糟糕的是,如果一直沒遇上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自己女兒就真成了大齡剩女。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有了對象,谷雨的媽媽開始著急起來。對此,谷雨既無奈又不知所措。
谷雨坦言自己一方面真的不知道如何談戀愛,另一方面又打心底里覺得談戀愛是件麻煩事。看著媽媽經(jīng)歷了失敗的婚姻,如今又面臨著組建新的家庭,谷雨“對戀愛一點好感都沒有了”。
肖海燕認為,家長的言行是潛移默化的示范行為。“家庭教育在人的情感體系中占很大的比例,父母的婚姻模式直接影響了孩子對婚姻觀、戀愛觀的認識。”
60.47%的同學認為大學里不該忽視情感教育,“社會性是人的情感構(gòu)建過程中的必然因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指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jīng)引起了關(guān)注,其中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占有很大比例。雖然現(xiàn)在大學生戀愛已經(jīng)作為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但在他看來,相應的教育并沒有跟上時代。
對于部分高校開展的“光棍節(jié)情侶活動”,熊丙奇表示不完全認同。“表面上的活動并不能起到實際作用,遇到問題的時候如何處理才是最關(guān)鍵的。”
在調(diào)查中,20.9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對異性的好感,只能遠觀。60.47%的同學對“其實大學里不該忽視情感教育,如何去體會、感知、表達和反饋,不管是友情、親情和愛情”的觀點表示支持。
就讀于深圳大學的陳旖和男友是彼此的初戀,從高中開始到現(xiàn)在大學異地。她說現(xiàn)在和男友見面時間不多,平時就靠社交媒體上的文字來表達,有時候甚至覺得微信的表情更能傳達愛意。
陳旖覺得兩個人的戀愛方式是互相摸索出來的,在此之前,陳旖對戀愛一無所知。因此她開始通過關(guān)注網(wǎng)絡(luò)上的人氣漫畫家的戀愛漫畫學習戀愛的知識。這對她來說,算是一種主動的情感教育。
在初中時,班級有男生跟她表白,老師誤會她“早戀”,父母知道后很生氣,令當時本就害羞的她對男生乃至戀愛產(chǎn)生了抵觸。直到現(xiàn)在,父母也不是很贊成她在大學談戀愛。而在此次調(diào)查中,有7.27%的同學表示,出于種種原因,父母反對或禁止自己在大學談戀愛。
“在大學之前人的性格、情感認知已基本成型,那么這時候才來補課,事實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能力和情感上的缺失。”貴州師范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貴州省心理學學會理事黃亞夫直言。
黃亞夫指出,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扮演著最基本的三個角色:父母面前的子女、老師面前的學生、同伴關(guān)系中的個體。只要有一個社會角色的缺失,就會造成能力和情感的缺失。
“一個個人能力很強的人,對環(huán)境的依賴度會降低。因此家長不應僅僅關(guān)注學習成績、個人能力,而應該關(guān)注個人能力和環(huán)境是否匹配。”黃亞夫建議,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都應該盡量在成長關(guān)鍵期給孩子更多機會建立和同伴的聯(lián)系。“社會性是人的情感構(gòu)建過程中的必然因素,這些活動是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