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包穴魚飛2014-07-28 22:38:02 來源:穴位解碼 陰包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針灸甲乙經》,足厥陰肝經的第9個穴位。該穴在人體大腿內側,當股骨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主要治療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兩股生瘡等。 【陰包穴名解】 讀音:Yīn bāo。 別名:陰胞穴。 出處:《針灸甲乙經》:“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刺入六分,灸三壯。” 陰包。陰,水也。包,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云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里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陰胞名意與陰包同。 【陰包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云集之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和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天部水濕化雨冷降,地部水濕則滲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陰包穴位位置圖】 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布有股前皮神經及閉孔神經前支,深層外側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 【按摩陰包穴位的作用】 陰包穴,屬足厥陰肝經。 【陰包穴的作用功效】 調經止痛,利尿通淋。 【陰包穴的主治病癥】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盆腔炎,遺尿,小便不利。 其他疾病:腰腿痛,骶髂關節炎,腰肌勞損,腹股溝淋巴結炎。 【陰包穴的刺法】 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周圍放散。 【陰包穴的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陰包穴的取穴方法】 屈膝正坐或臥位,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處取穴。 【陰包穴的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皮膚由股內側皮神經分布。皮膚薄,皮下組織結構疏松。大隱靜脈由股骨內側髁的后方漸行于大腿前內側。針由皮膚、皮下筋膜于大隱靜脈外側,穿深筋膜,于縫匠肌內側入內收肌。在縫匠肌的深肌,有股動脈、股靜脈與隱神經從股腘管下口入腘窩。縫匠肌由股神經支配,內收肌由閉孔神經支配。 【陰包穴的配穴舉例】 配氣海、中極、腎俞,主治遺尿;配關元、血海、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 【陰包穴的現代研究】 臨床用于腰肌勞損,骶骼關節炎,腹股溝淋巴結炎,尿潴留,遺尿,月經不調,盆腔炎的治療。 【陰包穴的臨床應用】 遺尿 主穴:關元 中極 膀胱俞 三陰交 配穴:腎氣不足者,配腎俞、命門、太溪;肺脾氣虛者,配氣海、肺俞、足三里。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培補元氣,益腎固本;中極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進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可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按摩陰包穴防肝病】 1、自我操作時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并在一起,握拳用同側的掌指關節由上向下輕敲繃起的那根筋(這是肝經的線路)或者正坐位雙腳著地,同側小指掌指關節輕敲大腿內側亦可,3-5遍后,“陰包穴”會有強烈痛點,嚴重者痛不可摸,多數人左側痛感強于右側。 2、自我操作時用食指向腳踝方向勾住“太沖穴”然后點揉,如果有痛點可以用拇指向下點揉至趾蹼處的“行間穴”。此穴可泄肝火改善情緒異常、煩躁口苦、凌晨1點~3點易醒等癥。 溫馨提示:以上【穴位解碼】的小編為您詳細介紹了陰包穴,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您的閱讀! 穴位解碼:http://m./ |
|
來自: Wantjie2700 > 《足闕陰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