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當歸、 白芍各30g,蔓荊子、 辛夷、 沒藥、 甘草各10g,全蝎、 蜈蚣、細辛各5g 氣虛者加黃芪、 黨參各30g;血虛者加 枸杞、 生地各20g;失眠者加酸棗仁、 遠志各10g;肝火旺者加柴胡、 黃芩各10g;痰濕盛者加半夏、 南星各10g。 張某,男, 37歲。1998年4月29日就診。3年前因乘坐火車,于窗口入睡而致頭痛,以右側為甚,呈搏動性刺痛。 伴有惡心嘔吐,夜間入眠差,多夢,每次發作持續3d~4d。曾服用川芎素片、 顱痛定、 維生素B1等藥物均效罔,故求治于中醫治療。診見患者表情痛苦,疼痛難忍,喜用手抱頭部,舌質暗紅、 苔薄白,脈沉澀。 神經系統檢查及眼底檢查末見異常。 診斷為血管性頭痛,證屬血虛受風,脈絡瘀阻。 治以養血除風,通絡止痛。 處方:救腦湯加味。川芎、 當歸、 白芍各30g,蔓荊子、 辛夷、 白芷、 沒藥、 甘草各10g,全蝎、 蜈蚣、 細辛各5g,黃芪40g,炒棗仁30g。 服用3劑后,頭痛減輕。繼服15劑,頭痛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血管性頭痛屬中醫 “ 偏頭風”、 “ 頭 痛”等范疇。 頭為諸陽之會,又為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 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 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滯留、 阻遏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 瘀阻脈絡、 腦失所養而產生頭痛。如果頭痛反復發作,病程較長,久治不愈,日久便產生 “ 久病入絡”和 “ 久病必瘀”的病理改變。清代明醫陳敬之治療頭痛尤多獨到見解。采用陳老的救腦湯化裁治血管性頭痛每每見效。方中川芎祛風止痛頗佳,善行血中之氣、 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巔頂。 《本草》“ 川芎血中之氣藥也”、 “ 主中風入腦頭痛痙攣”。 下行血海、 走而不守,既可活血化瘀,又可行氣止痛。 當歸養血活血,功專通經止痛,輔川芎增強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竄太過之弊。辛夷、 細辛、 蔓荊子氣濃芳香,性善走竄,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 《辨證錄》 曰細辛、 蔓荊子治頭痛之藥也,然不能直入于腦,得辛夷之導引則入之矣。但三味皆耗氣之味,同川芎用之,雖也得愈頭痛,然而過于辛散,邪氣散而真氣散矣。 故加入當歸補氣血,則氣血周通于一身,邪不能獨留于頭上矣。再加入蜈蚣、 全蝎搜風剔絡,顯解除血管痙攣之效。 沒藥活血止痛既為久病入絡而設,又取“ 血行風 自滅”、 “ 通則不痛”之功。 甘草味甘補中緩急,與白芍合用酸甘化陰、 緩急止痛。諸藥合用有養血除風、 通絡解痙止痛之作用,更以隨癥加味,所以治血管性頭痛效果頗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