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名醫傳承云計劃課堂已經正式開啟,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錄制3節面向基層醫生的課程提交給我們,經審核通過后可直接贈送中醫傳承輔助平臺2.5軟件一套。掃描文章最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關注杏林學苑微信號,免費觀看名醫傳承云課堂。 ⊙作者:李寧 ⊙編輯:小余 所謂火神派,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被稱為“傳統國醫中最年輕的一個流派”。中醫學術流派的發展有其特殊性與曲折性,與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等都有一定關系,火神派的出現也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1火神派出現的必然性中醫歷史上學派林立,明代王綸在《名醫雜著·醫論》中提出醫學流派有外感、內傷、熱病、雜病4大學派,任應秋、裘沛然分別將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為醫經、經方、河間、傷寒、易水、溫病、匯通學派及河間、傷寒、易水、攻邪、丹溪、溫補、溫病學派等。“儒之分始于宋,醫之分始于金元”,中醫從金元時期開始有門派之分。宋朝政府頒布官方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使用非常方便,深受醫家和患者的歡迎,但其忽視辨證,濫投芳香燥烈之品,造成極大時弊。所以金元時期的醫家補偏救弊,提出瀉火或滋陰的學說,劉河間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從火熱立論,治療力倡寒涼;朱丹溪更是認為《局方》之學,流于粗淺,從滋陰立論,以斥溫燥,正如《赤水玄珠》所載:“丹溪陽有余陰不足之論,蓋為當時《局方》溫補之藥害人,故著此以救一時之弊。”后人在學習前人經驗的時候往往會學其偏而不是學其全,在學習劉河間、朱丹溪的經驗時形成了過用寒涼的新弊端,所以薛己、張景岳等人糾偏而形成了溫補學派的用藥思路。清代又出現了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為代表的溫病學派,在用藥上多喜寒涼輕靈,新的用藥流弊催生了以鄭欽安為代表的扶陽學派的用藥思路,推重陽氣,反對寒涼,多用姜、桂、附等溫熱之藥,人稱“火神派”。有學者嫌火神派之稱謂不能概括扶陽學派的全貌,遂提出“四川溫熱藥學派”的概念。可見火神派是在中醫學術流派發展過程中以偏糾弊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具有必然性。 2預防新的流弊近幾年扶陽學派的復興,伴隨著“火神派”用藥思路的廣泛傳播,確實給中醫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是,過分強調其學派的特點,也即重視其用藥思想之“偏性”,容易造成知其偏而不知其全,尤其是青年學子在基礎不扎實的情況下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形成新的弊端。所以,前幾年“火神”的熱潮逐漸平靜了,一些文章如《對火神派的冷思考》、《扶陽核心是扶正而非溫法》等更多體現了學者們理性客觀的思考。 被稱為火神派祖師的鄭欽安,亦尊崇仲景,善用經方,著有《傷寒恒論》,可見其對《傷寒論》等經典的重視。鄭欽安在臨床上對辨證論治這一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極為重視的,用藥亦不偏頗,其認為臨床治病,“不可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鄭氏在臨床上也并非只喜歡用附子、干姜之類的藥,“予非愛姜、附,惡歸、地,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耳”,其辨識陰陽,并不偏頗,在其著《醫理真傳》中列有“辨認一切陽虛證法”、“辨認一切陰虛證法”,在卷二列有31條陽虛病癥,在卷三也列有29條陰虛病癥。所以鄭氏并非只重視陽氣,并非只會用姜附,其對陰虛證的辨識也極為精到。 避免產生用藥弊端的方法是打好《內經》、《傷寒論》的理論基礎,全面繼承、把握鄭欽安的學術思想,運用扶陽思路治病時不可偏執僵化,不可人云亦云,正如鄭欽安所說:“勿執予法為一定,恐未必盡善。” 3扶陽思想《內經》、《傷寒論》及醫史上一些著名的醫家都有扶陽的觀點,但并非局限于重陽而輕視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對陰陽的認識。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亦強調“扶陽氣、存津液、保胃氣”的思想。所以扶陽思想由來久矣,但具體運用時需遵守中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在鄭欽安之前的醫家,如張仲景、竇材、張景岳、薛己、孫一奎等無不具有扶陽之思想,都對鄭氏的醫學思想有所影響。鄭欽安亦曾師從四川大儒劉止唐,“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鄭氏“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義”,其著《傷寒恒論》即體現了鄭欽安是精研仲景之學的。 附子做為扶陽的主要藥物,被譽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現有學者將火神派與大劑量應用附子聯系起來,而大劑量應用附子確是火神派的一大特色,但也不盡然。具有鮮明扶陽學派特點的滬上名醫祝味菊,也善用附子,但其應用附子的劑量多在15g左右,且配伍磁石、龍骨、牡蠣等潛陽藥物,以監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名醫吳佩衡也是扶陽學派的著名醫家,其在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仲景學說,認為“蓋凡一種學問,非寢饋其中數十年,斯難知其精義之所在”。大力倡導經方學理,強調陰陽學說為中醫理論的精髓,辨證論治是臨證診療的準則。所以扶陽學派的醫家并未只會使用辛熱藥物,也并非只會大量使用扶陽藥物,而是中醫臨床的全才。“有是證則用是藥”,這要求學者需正確客觀地看待,精確地把握扶陽學術思想。 對于中醫學子來說,尤其是初學者一定要打好堅實的中醫學基礎,把握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正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說的:“四大經典為根,各家學說是本,臨床實踐乃中醫之生命線”,避免在臨床之路上走偏。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湖南中醫雜志》2014年12月第30卷第12期。由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