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腰火丹,又叫“蛇丹”,俗稱“纏腰龍…‘蛇串瘡”“蛇盤瘡”,是一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好發部位是腰部,顏面、胸部,下肢也可發生。本病常急性發作,能損害神經,引起劇烈疼痛,會使患者苦不堪言。 【病因病機】本病發生與身體素質有關。邪氣入侵,體必先虛,即人人皆知的機體抵抗力弱。《外科正宗》說:火丹“濕者色多黃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爛,又且多疼,此屬脾肺二經濕熱。” 本病因情志內傷,郁怒傷肝,肝郁化火,使火毒內蘊,外受邪毒侵擾,與肝火搏結,阻遏經絡,氣血壅滯而成;或飲食失節,思慮過度,縱酒無度,損脾傷胃,升降失常,濕熱內蘊,外感疫毒,與濕熱搏結,阻塞經脈,氣血凝聚不通而成。 臨床癥見皮膚起紅色小水皰,簇集成群,或成帶狀,或成片狀,疼痛明顯,四周皮膚腫脹。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是肝膽郁熱與脾虛濕蘊。在辨證治療時當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治其本,輔以化瘀通絡、理氣止痛治其標。 1.熱毒偏盛治以清肝瀉火、利濕解毒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龍膽、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黃、車前子、澤瀉、木通、茯苓、薏苡仁。 方中龍膽苦寒,上清肝膽實火,下瀉下焦濕熱,以除體內濕熱;黃芩、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澤瀉、茯苓、薏苡仁、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使體內濕熱從水道排出;生地黃滋陰養血,用以防熱傷肝陰和方中苦寒藥物傷陰;柴胡疏解肝郁。可見,龍膽瀉肝湯是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火清熱,利濕解毒之劑。 2.濕邪偏盛治以利濕清熱、健脾和中法。方用平胃散合二妙散加味治療。 處方:黃柏、蒼術、厚樸、陳皮、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滑石。 方中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豬苓、澤瀉、茯苓利水滲濕;黃柏、滑石清熱利濕;厚樸、陳皮行氣化滯,助化水濕。諸藥合用,有健脾利濕、清熱化濁之功效。 待水皰消退后,遺有局部疼痛者,是濕毒未盡,經絡阻遏,氣血阻滯所致。方中當加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藥,如白芍、延胡索、乳香、沒藥、赤芍等。 【典型醫案】秦某,女,50歲,農民。主訴1周前左胸脅部出現紅色丘皰疹,瘙癢甚,疼痛難忍,煩躁不安,恐近衣被,惡熱。 癥見左胸脅部(第8、9、10肋前后)散在紅色丘皰疹,呈帶狀排列,大小不等,簇聚,病損處有黃水滲出,口渴心煩,溲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為肝膽濕熱,血蘊熱毒,當春適溫熱病毒而發。治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法。方用龍膽瀉肝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處方:豬蹄甲(代犀角)50克,生地黃30克,赤芍l5克,牡丹皮l5克,龍膽l5克,黃芩l5克,梔子10克,土茯苓30克,連翹l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 外用方:活地龍5條,用清水洗凈后,放在適量白糖中,待地龍溶化成水,以此液涂于患部,每天2次。 藥用3周創痂脫落,癥狀全消,治愈。 【附方】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見“腎泄”。 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見“崩漏”。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見“腎泄”。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27. 皮膚科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