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瀉肝湯加減的方解 前案西醫診斷:帶狀皰疹。 中醫診斷:纏腰火丹。 辨證:肝經郁熱。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藥用:龍膽草10g,黃芩10g,柴胡5g,梔子10g,延胡索10g,車前子10g,土茯苓10g,制乳香5g,制沒藥5g,當歸10g,生地黃10g,生甘草5g,口服及局部濕敷。 二診:上方用14劑,皮損有干燥傾向,疼痛減輕,二便通暢,繼用7劑愈。 按語:此案為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瀉火、解毒、止痛是關鍵。辨證準確,及時治療,很快痊愈,而不遺留神經痛。 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瀉火除濕,兩擅其功。黃芩、梔子皆苦寒,入肝膽三焦經,瀉火解毒,燥濕清熱,加強清熱除濕之力。車前子清熱利濕,導濕熱從水道排除。 然肝為藏血之臟,肝經有熱,本易耗傷陰血,方用苦寒燥濕,能再耗其陰,故用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以顧肝體,使邪祛而不傷正。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火邪或濕熱內郁則肝氣不舒,且方用苦寒滲利,也能抑制其條達,故又用柴胡舒暢肝膽氣機以顧肝用,并引諸藥歸于肝膽。延胡索辛散溫通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專治一身上下諸痛,止痛作用明顯。制乳香、制沒藥活血行氣止痛,二者相須為用。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濕。 本方清利并行,瀉中有補,除中寓升,寓補于瀉,共奏瀉肝經實火,清熱除濕,解毒止痛之功。 案2:于女士,37歲。 主訴及現病史:右額部起水皰伴疼痛10天。10天前出現低熱乏力,繼而右額部出現紅色丘疹,不久又變成水皰疹,皰液透明,周圍有紅暈,水皰簇狀分布不融合,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疼痛。曾按帶狀皰疹治療,用過抗病毒及止痛藥,無明顯緩解。 ![]() ![]() ![]() ![]() ![]() ![]() ![]() ![]() ![]() ![]() ![]() 素材:網絡 編輯制作:楊鳳弟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