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一證臨床常見,可以出現在其他某種疾病中,如外感病、內傷病等均可伴有本證。常見的有自汗、盜汗、局部出汗(以頭汗、手足多見)、半身出汗,還有血汗、黃汗等。現將自汗、盜汗、偏沮分述如下。 (一)自汗 自汗是指不用發汗藥物或有其他刺激因素,而自然出汗的一種癥狀。在傷風等外感病有自汗,在其他一些慢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現自汗。但一般所說的自汗,多指內傷雜證或無其他疾病而出現的自汗。 【病因病機】 自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衛氣不固、津液外泄。 1.衛氣不固 由于勞傷過度,久病失養,損耗元氣,正氣虛弱,衛外失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成。《諸病源候論‘虛勞諸候》日:“諸陽主表,在于肌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故為汗。,,《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日:“人以水谷之精,化為氣血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勞傷損動,陽氣外虛,腠理開,血氣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 2.津液外泄正氣不足,寒溫失宜,肺衛調節疏懈,風邪病毒乘襲,邪在肌腠,疏泄失常,表虛衛外不固,津液外泄而自汗。《證治匯補》說:“有平昔元氣虛弱,表腠疏松,略有不謹,即顯風證者,此表里兩因之虛證也。”《景岳全書·汗證》日:“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傷寒明理論·自汗》說:“邪氣干于衛氣,氣不能衛固于外,則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 臨床癥見無因自汗出,汗后形寒,身體疲乏,或無癥狀。 【辨證用藥】本病主要是陽虛,衛氣不固。治宜實表補陽。方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有表證者當解表為先。 處方:牡蠣、黃芪、麻黃根、浮小麥、白術、防風、五味子。 方中黃芪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牡蠣益陰潛陽,除煩斂汗;麻黃根功專止汗;五味子斂肺補腎,養心斂汗,可收養心肺之氣及腎中耗散欲脫之氣;浮小麥能養心除煩,去心經虛熱而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加強益氣固表之功;防風走表祛風,并御風邪。諸藥 合用,有益氣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 表虛自汗證是一種q慢性肌表衰弱證。想以藥力改變和恢復生理,必須容許它由量變到質變”,只有長期服用,療效才能滿意。 【典型醫案】畢某,女,79歲。主訴小便后全身出汗1個月。 患者于1個月前小便后全身從頭至腳出汗,汗前自覺有熱感,伴乏力。原有高血壓、冠心病。血壓25/12kPa(190/90mmHg)。化驗尿常規:蛋白(++),紅細胞0~2/高倍鏡。 癥見小便后全身出汗,出汗前自覺有發熱,尿頻但量不多,不浮腫,乏力,舌質淡紅、苔薄,脈弦滑。 素體心陽不足,衛為陽,衛虛失固,則自汗出。治以扶陽固衛,調和營衛。方用牡蠣散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牡蠣30克,黃芪30克,白芍l5克,龍骨30克,浮小麥15克,麻黃根l5克,紅花l5克(后下),芡實15克,茯神30克。水煎服。 服藥3劑后尿頻減,仍有汗,失眠,心悸。上方加牛膝15克,炒酸棗仁l5克,繼服2劑,癥狀基本消失。 (二)盜汗 盜汗又稱寢汗,指睡時汗液盜出,醒后自止的一種癥狀。無惡寒,而覺煩熱。可以出現在一些慢性疾病中,或體質虛弱的人群中。 【病因病機】盜汗證多因陰虛熱擾,汗液不能斂藏所致。 稟賦不足,病后失養陰精耗損,漸成陰虛內熱,津液不能斂藏而為盜汗。《景岳全書·雜病謨》日:“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勝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房室失節,思慮無窮,勞傷過度,臟腑功能失調,臟陰耗傷,虛火內生,熱擾汗液而成盜汗。《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證》日:“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臨床癥見夜間寐時盜汗,醒后汗止,可伴全身乏力、煩躁、潮 熱、舌紅、脈細數等癥。 【辨證用藥】本證病機為陰虛內熱,虛熱內擾而成。治療當以養陰清熱為主。方用當歸六黃湯,或黃芪鱉甲湯加減。 處方:(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芪、地骨皮、銀柴胡、黃柏、黃芩、黃連。 方牛當歸、生地黃、熟地黃育陰養血,培本以清內熱;三黃(黃連、黃芩、黃柏)瀉火除煩,清熱堅陰;黃芪益氣固表止盜汗;地骨皮入陰退虛熱,能清骨蒸勞熱;銀柴胡能清虛勞骨蒸之熱,而無苦泄之弊。本方養血育陰與瀉火撤熱并用,使陰固水能制火,熱清陰不 能耗;益氣固表與育陰瀉火相配,使衛外固密,營陰內守,外汗、內熱皆可兼顧。 【典型醫案】 劉某,女,38歲。主訴于去年患肺結核,經治療病愈。現癥見夜問盜汗,失眠,煩熱,甚是苦惱。舌質紅、苔薄,脈見弦細數。 本證由病后陰虛內熱而致。治以滋陰清熱,鎮靜安神,除煩斂汗。方用黃芪鱉甲湯加減。 處方:鱉甲10克,秦艽l0克,地骨皮15克,青蒿30克,當歸30克,知母l5克,烏梅l5克,黃芪30克,麻黃根15克,浮小麥l5克,炒酸棗仁l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水煎服。 上方用藥l周后諸癥消失而停藥。l5天后癥狀又出現,但較前輕,上方繼續服用1周。 (三)偏沮 偏沮是一種或左或右半身出汗的癥狀。《素問·生氣通天論》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病因病機】本證由于人體正氣先虛,氣血不周,肌腠空虛,外邪乘虛浸入肌膚,營衛不和而致偏沮。半身出汗,最易復為邪傷而成不遂。《靈樞·刺節真邪篇》日:“虛邪偏于身半,其人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臨床癥見半身出汗,或有倦怠乏力等癥狀。 【辨證用藥】本病之成多因氣血不固,不是單純止汗所能奏效,當補虛止汗同進。方用桂枝湯加減。 處方:當歸、黃芪、白芍、熟地黃、桂枝、牛膝、浮小麥、鱉甲。 方中當歸、熟地黃、黃芪、白芍補益氣血,調扶正氣;鱉甲滋陰清熱,平肝潛陽;桂枝溫補心陽,橫通肢節,又為上肢引經藥;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散瘀,引藥下行達于下肢;浮小麥護津止汗。諸藥合用,調補氣血,扶正止汗。 【典型醫案】于某,男,40歲,干部。主訴右半身出汗已經4年,并伴有惡風,煩倦,四季均如此而無例外。做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用調節神經藥物治療不效。 癥見右半身出汗,伴有惡風,煩倦,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此乃氣血虧虛,營衛不和,虛邪偏客而成偏沮。治則當調補氣血,扶正止汗。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 處方:桂枝15克,白芍l5克,炙甘草10克,大棗6枚,生姜3片,黃芪30克,生地黃30克,熟地黃30克,當歸30克,浮小麥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鱉甲l0克。水煎服。 上方服用2周后癥狀消除。 【附方】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組成:防風、白術、黃芪。功用: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名白術黃芪湯,治療風虛多汗。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芪、麻黃根、牡蠣、浮小麥。功用:固表斂汗。主治:自虛不足。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龍骨、牡蠣。功用:調和營衛,固陽守陰。主治:營衛不和,心腎不交。 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主治:陰虛有火,發熱盜汗。 黃芪鱉甲湯(《衛生寶鑒》) 組成:黃芪、鱉甲、天冬、秦艽、柴胡、地骨皮、茯苓、桑白皮、紫菀、半夏、白芍、生地黃、知母、甘草、人參、桔梗、肉桂。功用:滋陰養血,清熱除蒸,止咳化痰。主治:勞熱骨蒸,陰虛盜汗,咳嗽等癥。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31..循環系統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