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理財產品向來以安全穩健著稱的,但實際上隱藏著你想不到的風險。今年以來就發生過不少重大風險事件,小融在這給大家解讀一下。 一、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向來被大家認為是最安全的理財產品之一。不只中國人這么想,其實外國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比如在好萊塢電影《入侵華爾街》中,普通警察吉姆就把畢生積蓄投入公認最安全的銀行理財市場。然而,他卻忽略了理財產品同樣存在風險。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他的血汗錢被理財基金投資到房地產而虧得血本無歸。 幸運的是,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剛性兌付的。 但,這不意味著就沒有風險。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出了兩件大事,一是債券違約,二是銀監會叫停分級型理財產品。 你知道銀行理財的資金都投向哪里了嗎?超過一半都投向了債券市場,其中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等。但今年4月份以來,廣西有色、東北特鋼、中鐵物資、浙江交投等產能過剩行業的大型企業相繼爆出債券違約風險事件。 債券違約事件頻頻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也面臨虧損風險。只是目前銀行還是選擇兜底。 另一件大事就是銀監會要求銀行暫停新發分級型理財產品。就像分級基金一樣,此類銀行理財也分為優先級和次級,優先級會獲取預期的固定收益,其余的收益歸次級,也就是說次級是加了杠桿的部分。債券違約頻發使得杠桿的風險陡增。 不過,此類銀行分級型理財存量規模并不大,少數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比較喜歡發行。建議大家還是謹慎購買這類產品。 如何識別呢?這類產品通常會在名稱中帶有“分級”字樣,還會明確標有A或B。一般A類產品時優先級,B類產品是次級。 二、票據理財 票據的本質是非常安全的。 但今年以來,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天津銀行相繼爆發了票據風險事件,涉及金額最高達到了近40億。其中農業銀行及天津銀行的票據為員工私自挪用,而中信銀行的問題則出現在開票環節,票據沒有真實貿易背景。這三起案件都為銀行“內鬼”所為。 實際上,票據市場遠遠比大家想象的黑暗,在企業、銀行、票據平臺這三方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出現壞賬。一些票據理財平臺長期高息補貼吸引投資者也是存在潛在風險的。 所以,大家要盡量選擇知名度較高、實力強、信用較好的票據理財平臺發行的產品,以及大銀行承兌的票據進行投資。 三、保險理財 保險理財主要有3種,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其中后兩種比較常見,比如京東金融、微信理財通、微眾銀行等都有發售保險理財產品。萬能險由于有保底收益率因此更受青睞。 通常來說,保險理財也是風險偏低的一個理財品種。近兩年在降息大潮之中,保險理財算是受到影響較小的。在銀行理財收益已經跌破4%的情況下,很多保險理財的收益率仍然可以達到5%以上。 不過今年3月份,保監會緊急叫停1年以內的中短存續期理財產品,主要指的就是萬能險。 實際上發行萬能險等保險理財產品的大多是一些中小規模的保險公司,他們在傳統保險項目上很難與大型保險公司競爭,因此通過發售這種收益高、周期短的保險理財產品以求“彎道超車”。但若想兼顧高收益及高流動性,保險公司就需要投資高風險的非標資產,或是配置股票舉牌上市公司。在這種情況下保險理財的風險自然就會非常大了。 四、債券基金 債券基金算是基金中風險比較低的。2015年下半年股市大幅下跌,但是債券市場卻十分火爆,債券基金全年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0%左右。 不過小融開始也說過了,2016年債券市場表現非常糟糕,很多央企、國企債券都出現違約,債券基金市場也是一片慘淡,今年買債券基金能不虧已算是好事了。 小融要提醒投資者,任何理財產品都是存在風險的,天底下沒有高收益零風險的理財產品。 理財風險并非一成不變的,現在風險低并不代表以后的風險就不高。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不僅要看產品的類型,還要結合當時的市場形勢。 (融360) ![]()
|
|
來自: sunshuangyi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