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一段話,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稍稍可以注意的是,“學而時習之”中的“時”字一般會解作“時常”,它準確的意思是“適當的時候”。 “不亦說乎”中的“說”要讀成“悅”,意思也同“悅”,古代“說”和“悅”是相通的,或者說“說”是“悅”的通假字。“通假”是講古文時常常要用到的一個術語,它的意思是兩個字本非一字,但卻可以互相借用,例如早上的“早”,可以用跳蚤的“蚤”來表示。不過通假有時候是單方向的,不是雙方向的,例如“早起”可以寫作“蚤起”,但“跳蚤”卻不能寫作“跳早”,這里有個習慣問題。 另外,“亦”的意思是“也”,“不亦”就是“不也”,“不亦…乎?”就是“不也…嗎?”這在古文中是一個常見的句式。“乎”在古文中是一個常見的虛詞,表示疑問,但“乎”字表達的疑問一般不強烈,不一定期望對方的回答。 還有,“知”一般都解作“知道”,這沒有什么不對,但是不完整,這里的“知”含有“了解”、“懂得”、“欣賞”、“賞識”的意思,所以不完全等于今天的“知”,其實這種用法一直保留在今天還使用的若干詞語中,例如“知心”、“知交”、“相知”、“知己”、“知音”、“知遇”,“舊雨新知”,這些詞語中的“知”都含有“賞識”的意思,不單純只是“知道”而已。 “慍”的意思是“懊惱”、“不快”,“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別人不理解我,不欣賞我,我也不覺得懊惱,也沒有什么不快”。 這幾句話并不深奧,但千萬不要輕易看過。這里提出了在精神層面上對人生至關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學習,二是交友,三是自處,這三件事情處理好了,人生就會快樂。 先說學習 什么是人一輩子自少至老都可以做,都應該做,做起來都會帶給人快樂的事情呢?仔細想想,就只有一件,這就是學習。 沒有人不需要學習,也沒有什么時候不需要學習,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千真萬確。尤其是今天,一個人不學習,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且要不斷地學,因為新事物層出不窮,一放松學習就會“out”,就會被時代拋棄了。比如電腦、手機、網銀、網購,許多老年人就不懂,因為十幾二十年前這些東西還沒有問世呢,如果你不學,很快你就會感到很多事情沒法辦,跟社會尤其是跟年輕人格格不入,你立刻就覺得自己真正老了。但如果你一直在學習,與時俱進,就會輕松得多。 而且學習是一件可以終身行之、隨時行之,時時有得,也就時時有新鮮感、有成就感、有滿足感的事情,吃喝玩樂終有厭倦、空虛、無聊的時候,沒有一件事可以像學習一樣帶給你終身的持續不斷的快樂。 許多人,從學校畢業以后就忘記了學習,或者在打拼事業的時候疏忽了學習,結果到晚年退休后就會覺得生活空虛無聊,好像在等死。所以從小養成“學而時習之”的習慣至為重要,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始終快樂,那就千萬不要忽略這件事情。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再說朋友 儒家講人和人的關系,有所謂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①,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大約也還是這五種,只是君臣關系似乎已經不存在,但今天的上下級的關系,老板跟雇員的關系,領導跟群眾的關系,大體上也還是古代君臣關系的一種演化,當然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朋友是五倫之一,從某種角度看,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倫。與什么人交朋友是可以完全憑我個人的意志和好惡挑選的,而且也可以憑我個人的意志和好惡隨時調整與終止這種關系。 而其他幾倫則非如此,例如上下級關系,碰到什么樣的上司和下屬,并非全由自己決定,關系不好,也不見得想擺脫就能擺脫。可惡的上司得忍受,無論是忍氣吞聲,或曲意逢迎,都是很窩囊的事,辭職不干又有飯碗問題。碰到討厭的下屬也不是你想趕走就能趕走,尤其是公家機關,那下屬說不定還頗有來頭,隨便得罪不得。 又如父子關系,有怎樣的父親,固然不能選擇,有怎樣的兒子,也絕非求仁得仁。父子關系如何,很大一部分靠運氣,關系好當然是福氣,可如今父子之交淡如水的也頗不罕見,尤其是兒女成家之后。 夫婦關系,過去也是沒有選擇自由的,現在倒是可以自由挑選了,可挑走了眼的也比比皆是,結果倒成了怨偶。要想離婚可不如結婚那么容易,財產、兒女、親戚、朋友,剪不斷理還亂,叫人騎虎難下進退維谷。 兄弟姐妹關系就更不必說了,從前說同氣連枝,而今天的社會再不是幾代同堂,兄弟姐妹一旦成家則各奔前程,住得近的過年過節還可以來往一下,住得遠的能通個電話也就算不錯了。 朋友則不同,跟什么人交朋友,交情深淺,往來疏密,或斷或續,皆可操之在我。氣味相投,則傾蓋若故,常常比疏遠的父子兄弟關系更為密切。而且朋友的結識往往是在為一個理想或一樁事業奮斗之中而相知相惜,因而不僅志趣相合,也常常利害相關,挫折時相勉勵,困窘中相扶持,成功時則痛飲黃龍。而萬一發現所交非人,可以立即斷交,不必辦任何手續。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有幾個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樂也常常來自于一兩個知己或一群好友。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交的朋友,古人所謂“總角之交”、“布衣之交”,大家都尚未發跡,所交在意氣,與利害無關,更值得珍惜。古代交通不發達,如果有好朋友從遠方來,那真是人生之至樂,所以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天朋友相見比古代容易得多,但有情投意合的朋友來訪來談總是值得高興的事,陶淵明說:“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種境界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有時時都有的。 再說自處 人生在世,如何安頓自己,才會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許多人一輩子總是感嘆懷才不遇,怨天尤人,別人不理解自己,國家不重用自己,學成文武藝,卻老是賣不出去,或是賣的價格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大材小用了。又喜歡跟別人攀比,站在這山覺得那山高,干一行怨一行,別人運氣都好,自己總是倒霉,于是一生郁郁以終。不能否認這里面有社會不公平的因素,有人為歧視的因素,因此需要抗爭,需要社會改革。但社會改革非一朝一夕可成,河清難俟,人壽幾何,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也是活得快樂的重要因素。 以孔子那樣的大才,一生風塵仆仆,奔走列國,卻始終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還受到種種責難、攻擊,甚至非禮,“累累若喪家之狗”(見《史記·孔子世家》)??墒强鬃硬⒉痪趩?,并不哀嘆,還是跟他的學生們過得愉快而充實。因為他知道“天命”的限定,知道一個人的命運并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操控的。 人生正如一輛馬車,這輛馬車有兩根韁繩,一根捏在自己的手里,另一根捏在上帝的手里,上帝手里的那根比你手里的那根更為強勁有力,我們能做的只是好好捏緊自己手里的那根韁繩,以配合上帝,不要拗著來,不要違天。如果我們盡力了,就可以心平氣和心安理得了。至于人家理解不理解,社會賞識不賞識,不必多所考慮。這就叫順天知命,這就是個君子,反之則不是??鬃釉诹硗庖粋€地方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里三句話都以“不亦……乎”收尾,我們可以推想這應該是孔子和弟子們在一起談論,有些弟子發了一些感慨,或者覺得衣食艱難,人生不易;或者覺得郁郁寡歡,快樂難得;或者覺得有志難申,懷才不遇;孔子便講了這一番話,以開導弟子、寬慰弟子。言下之意是說,人生在世,難道只有錦衣玉食、高官厚祿、名揚四海才是快樂嗎?其實那樣的快樂往往是虛榮的、短暫的、不可靠的,而孔子說的這些看似平常,卻是實在的、長久的、發自內心的,也是一般人都可以追求,都可以得到的。 這樣的對話貫穿《論語》全篇,《論語》就是一部后人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論的書。“論”字應讀lún(侖),是編纂的意思,不是討論的論,不讀lùn,把孔子和弟子的言論(也就是“語”)編纂成書,所以叫《論語》。 ![]() 本文為《論語新詮》開篇,唐翼明 著,岳麓書社2016年5月出版 我們也可以把《論語》的體裁叫對話體。其實無論中西,人類早期的許多經典也都是用對話體寫成的,古希臘的一些名著,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是對話體。正因為是對話體,所以《論語》顯得平易近人,親切有味,沒有艱澀玄奧之感。這只要拿它跟《老子》(或稱《道德經》)比一下就很清楚了?!独献印烽_篇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光這一句話就可以讓學者們爭論兩千多年,還沒有一個大家都同意的結論。 《老子》跟《論語》各有各的偉大之處,不必以此非彼,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不是平易的就一定比艱澀的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分量并不比“道可道,非常道”輕,不懂得“道可道,非常道”,頂多不是一個哲學家,而不懂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就連一個普通人都做不好了。這正如人參熊掌雖然珍貴,卻不可以天天吃,人們賴以生存的還是五谷雜糧,不管看起來五谷雜糧如何普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