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簡介結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結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居內臟種瘤前二位,但在亞、非、拉美等地發病率則很低。 結腸癌是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二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0%,發病多在40歲以后,男女之比為2: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城市結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臨床確診的結腸癌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六十人曾患有結腸炎。有百分之九十三存在各種問題,其中結腸癌四例,非典型增生、管狀腺瘤等癌前病變等占百分之十三。 現狀 結腸癌的高發性 結腸癌的嚴重性 肥胖人群更易患結腸癌 結腸癌(包括直腸癌)是大腸的腺癌,為腸道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尚未明確,但本病的發生與多脂肪少纖維的飲食有關,腺瘤狀息肉、結腸血吸蟲、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亦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約40%的結腸癌分布于直腸及直腸乙狀結腸曲,其余分布于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及肝、脾曲等處。 1、腺癌 大多數結腸癌是腺癌,約占四分之三,腺癌細胞可辨認,排列成腺管狀或腺泡狀,按其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Ⅲ級分化最差,細胞排列為片狀或索條狀。 主要病因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的。好發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男女之比為2:1.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主要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顯的關系。 一、環境因素 結腸癌的發病與生活習慣飲食有關,特別是飲食。高脂肪飲食和食物纖維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進入腸腔內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膽酸,有致癌的作用。食物和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纖維素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的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時間延長,促進了腸道對致癌物質的吸收。食物中的高纖維素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能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質的濃度下降,在腸道中停留時間縮短,減少腸道致癌物質的作用時間,并且能吸收有害物質,促進排出,從而減少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性。食物纖維不足是造成結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 持續觀察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富含動物脂肪的高熱量食物以及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使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吃肉,吸煙及飲酒是危險因素。逆關聯因素包括進食蔬菜,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雌激素替代治療和體育鍛煉。纖維素可能有保護作用,但最近有人提出質疑 。 二、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結腸癌的發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級親屬得過結直腸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約1|4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三、病史 炎癥性腸病 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結腸癌要高得多,多見于幼年發病病變范圍廣病程長的患者,癌變常發生在扁平粘膜。炎癥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 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進一步發展為腸癌;克隆氏(Crohn)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能引起癌變。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會是常人的30倍。 四、血吸蟲病 血吸蟲流行區和非流行區的結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明顯區別,過去認為慢性血吸蟲病患者 ,因腸壁血吸蟲卵沉積與毒素刺激,導致大腸粘膜慢性潰瘍,炎性 息肉等,進而引起癌變。 五、息肉 大部分結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發病的主要誘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癌變得發生率為25%左右;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 率為3%左右。 六、膽囊切除術 有關資料報道了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的發病率也在增高,有關學者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腸腔增加有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