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桃子我有三個印象,一是最科學的果實,二是最美味的長壽仙丹,三是最惱人的癢癢毛。 第一個印象來自課堂。曾經考過生物學的朋友,一定不會忘記講解水果結構的標準植物,那就是桃子。再沒有一種植物比桃子更具教具的潛質——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種皮種子以及表皮附屬物,完整地詮釋了一個被子植物果實應該具有的基本結構。如果這段話讓很多朋友蒙圈了,實屬意外。
再來說說桃子給我的第二個印象,那就是最美味的記憶。這種印象來自于偉大的玄幻科幻加奇幻作品《西游記》,據描述,天庭會開一個特別的會,“蟠桃會”。注意,這會議的重要議程就是吃蟠桃。這些神仙吃的不是蘋果李子栗子梨,不是荔枝芒果香蕉,更不是什么貓山王榴蓮,而是蟠桃,足見桃子的重要和美味。更不用提土地爺的強力推銷,“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吃了就能變神仙”。小時候吃桃,總是懷著這樣的憧憬,吃桃子可以成仙。然而,吃了三十多年的桃子之后,此愿望仍然未能達成。
關于惱人的記憶,就來自于桃毛。小時候,最害怕的一件事兒就是洗桃子,因為洗桃子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抹了抹額頭上的汗,刺癢的感覺就會在頭皮上蔓延開來,任憑怎么清洗也無濟于事。無獨有偶,我的一個兄長,不僅對桃毛過敏,甚至不能聽人談論桃毛的事情。大人們都認為這是矯情和逃避勞動行為,殊不知桃毛過敏這事兒確實存在。癢真不是裝出來的。
桃子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水果,不像蘋果這樣的外來戶,也不是橘橙這樣的海歸派,而是正宗的在華夏大地完成升級的“土鱉”。 在我國,野生桃樹的分布區域很廣,西北有甘肅桃、新疆桃,華北有山桃,西南有光核桃,桃樹家族的子孫遍布中華大地。直到現在,在西北和華北的山嶺上,我們還能見到野生的桃樹。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湖南臨澧胡家屋場和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出土過桃核,說明我們的祖先從那時就開始跟桃樹打交道了。到了距今3000年前,便出現了人工栽培的桃品種,在這一時期遺址中發現的桃核可以證明。
在不斷馴化栽培的過程中,作為重要生活資源的桃樹的光輝形象逐漸地浸透到我國文化中,《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西游記》中的蟠桃大會,俗語中的“桃李滿天下”,桃樹的身影無處不在。
桃的不同變種中,毛桃被認為是最原始的變種,之后演化出了硬肉桃,再出現了蜜桃和水蜜桃。大而甜美,一直是人們對桃子(或者說對其他各類水果)的培育方向。雖然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人們鐘情的品種在黃桃、水蜜桃、油桃間換來換去,但“大而甜”的目標從未改變過。最早的關于追求大桃的文字記載,要追溯到漢代“度索山上有一棵盤曲三千里的大桃樹”,蟠桃因而得名。至于西游記中的“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的神奇蟠桃,則是對這種大桃充滿想象和向往的演繹了。
人們潛意識里就會覺得,桃樹的生長時間越長,結出的桃子就越好吃。實際上,桃樹的壽命通常只有二三十年,生長10年以上的桃樹的產量就會逐步下降,因而桃園里的桃樹需要不時更換。
至于說蟠桃呢,也并不是《西游記》電視劇里,猴王啃的圓滾滾的大桃子。其實,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Platycarpa)是一個特殊的品類,那代表了一種特殊的扁圓形桃子。其實桃子的形狀從扁圓形一直到圓形都有過渡形態。六小齡童先生啃的是一個正常標準的圓形水蜜桃。水蜜桃這個形象倒是同象征長壽的壽桃聯系在一起,桃和長壽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方朔的《神異經》中,“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知壽。”自此之后,桃子就成了長壽的象征。
不管是硬肉桃還是水蜜桃,幾乎所有的桃子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帶毛。正是因為這層毛,就必須有洗桃子這個工序。我也曾想著像孫大圣那樣在身上蹭蹭就開嚼,無奈咱身上的毛太短、肉太嫩,受不了那桃毛的癢。
桃子毛是單細胞毛,它們來自特化的表皮細胞。這些惹人討厭的桃毛被認為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阻擋強烈陽光照射,避免幼嫩的果實被灼傷;二是可以避免雨水的積存,保持果實的干爽。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阻止動物對桃子的騷擾,至少是某些人類個體就無法逾越這層屏障。接觸鮮桃后,最明顯的癥狀就是皮膚癢、起風團,使用抗組織胺等藥物能緩解癥狀。但也有強烈的呼吸道過敏病例會引發患者休克,這就需要及時送醫院搶救了。
還好,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桃子可以解救桃毛過敏患者,那就是油桃。油桃又是怎么來的呢?在硬肉桃、蜜桃和水蜜桃中,都有不長毛的突變個體,于是有了油桃。也就是說,油桃有著復雜的身世。 對于油桃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詩經·魏風》中的“園有桃,其實之肴”。而關于油桃的記述則最早出現在《齊民要術》中,在后來的《群芳譜》和《廣芳群譜》中將其記載為李桃,注釋為“其皮光滑如李,一名光桃”。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油桃出現要晚于栽培桃,很可能是經過突變選育出現的品種或變種。
如今,科學證據現實,桃子有毛沒毛這個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就好像我們人類的單雙眼皮而已。在硬肉桃、蜜桃和水蜜桃中都可能有油桃出現。 有時候,我們會被桃子上面亮晶晶、粘糊糊的東西搞得心煩,去摘桃子時,桃樹上也會有很有黏糊糊的東西,一旦粘上,便很難清理——這些黏黏的東西就是桃膠。
關于桃膠的生物學作用,目前尚沒有具體的研究報道。在我看來,這樣黏的物質對于那些破壞桃樹的害蟲害獸多少有些威懾作用,畢竟沾住了嘴巴和手腳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此外,這些黏黏的物質對于密封傷口,防止微生物趁虛而入,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桃膠在桃樹上的本職工作雖然暫未搞清,但這并不妨礙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開拓新的工作領域。除了可以成為良好的粘合劑,它們還在墨水中發揮作用:要知道,單一的墨粉很難粘在紙面上,加上黏黏的桃膠就不一樣了,不僅能固著字跡,由于桃膠的特殊性質還能很容易的擦洗,堪稱方便實用。
另外,算起來,桃膠跟海帶里的瓊脂糖還有很親近的關系。那是一種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木糖結合形成的多糖,這種純天然粘合劑的安全性自然是一流的。 如今,桃膠又有了新的身份——健康美食。把那些從樹干上收集到的桃膠擇洗干凈,燉煮之后就成了美容養顏的上品。其實,只要看看桃膠的成分,就知道這東西不是人類的腸胃可以對付的。刺激一下腸胃的蠕動倒是有可能,至于說讓皮膚光滑有彈性這種瞎話,就不要信了。
除了果實和桃膠,桃樹還會提供一些周邊產品,比如桃符、桃木劍,甚至直接折下的桃樹枝等等,這些一向被視作驅邪的利器。但其實,提供木材并非桃樹的主業,這是因為,雖然桃木夠堅硬,木質夠細膩,也有足夠的彈性,但是對于木材加工而言,那些低矮、且多有扭曲造形的樹干可算不上好原料。雕刻一些小飾品,做把桃木劍尚可,要做家俱房梁就差點本事了。至于說辟邪,這大概跟早先時候經常用桃木雕刻門神“桃符”有關,大家且聽且玩耍就可以了,不用當真。
櫻桃跟桃子是親戚么?櫻花是櫻桃開的么?不知道?戳下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