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用亞馬遜看書,既可以在Kindle上,也可以在手機上,電子書很便宜,進度還可以共享,手機上裝一個Kindle軟件就成。在推薦書單里看到了《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書評不錯,就買了一本來看,一下子被迷住了,周末一口氣讀完。意猶未盡,又買了《傳習錄》來看。 王陽明的名聲在國內一直不顯。近幾年大概是沾了“當年明月”那本《明朝那些事兒》的光,王陽明被關注得多起來了。既然蔣介石、毛澤東等人都這么推崇王陽明,為什么過去大家都不太了解呢?我猜,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咱們的政治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王陽明的心學當然被打入唯心主義的陣營而不被推廣。小時候我覺得唯物主義絕對正確,只是學起來機械、枯燥和沒有人性;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經歷過各種不平事、經歷過多次的心靈拷問后,就不太贊成所謂”唯心“和”唯物“那種非此即彼的對立了,而是更希望能夠聽到那些活潑的觀點和聲音。 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在這過程中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我在讀的過程中,結合我對宗教膚淺的認識,一直有個感覺:王陽明的心學,與新教,即基督教何其相似——當年馬丁.路德也宣布每個人心中都有上帝,而不必通過他人,比如教皇,才能直達天聽,只要內心虔誠的祈禱,上帝就會聽到;努力工作,追求良知,兼愛,為社會和他人作貢獻,就能得到上帝的認可,從而在死后升入天堂。王陽明的心學,也是要喚起人們心中的良知,用良知進行善惡的判斷,以良知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導,并時時反省自己,去除蒙蔽良知的不良欲念。這也不需要假手他人,也不必如朱熹所說的”格外物以致知“,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而且,心學是鼓勵人奮進和入世的,提倡建功立業,而不是如同佛、道兩教,讓人避世。作為一套積極向上的道德行為準則,新教激發了英美等國的活力,促成了它們的崛起;心學在中國,雖然最終被程朱理學打壓,但也曾經激勵如張居正這樣的人物,奮起開創了明朝的中興時代。由此而言,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和鼓勵人積極向上的特點,在中國儒學發展歷史中,尤為難能可貴。 當代社會比明朝當然有了巨大的進步,但環境對于人的誘惑或者挑戰卻也更多更嚴重。競爭的壓力,轉型期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都可能讓人心中不平、不靜、不忿、不服。能否堅持良知,堅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滅一些壞的念頭和習慣,保持積極的心態努力做事,所謂”事上練“,變得也更加重要。我們真的很難知行合一,很難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捫心自問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說用良知來引導自己的心和行為了。心學簡單明快,但王陽明的一些觀點讓人看了振聾發聵,即便當代人如我,看得時候也不禁冒出冷汗。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漸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靜,當這些問題冒出來時,我知道自己必須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了。 推薦大家也看看這本有趣的書,有時間再看一下《傳習錄》,相信會有不同一般的感受。 【文摘第一篇】王明陽與知行合一(2011-07-06 10:03:21)
王守仁的學說世稱“心學”,并與陸九洲的學說合稱為“陸王心學”,這是同程朱理學分營對壘的一種新儒家學說。程朱理學(又稱“道學”)把抽象的“理”(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看作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即物窮理”,“存天理,滅人欲”,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范疇;陸王心學則將主觀的“心”(人的意志和道德觀念)視作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發明本心”、“致良知”,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范疇。王守仁集來明心學之大成,他在全面繼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論的基礎上,著重對孟子“盡心”說和陸九淵“心即理”說進行了吸收和改造,創建了以注重內心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為特色的新儒學--陽明心學,從而達到理學發展的高峰。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個最為重要的論題,由此也形成了王守仁獨到的教育思想,下面予以分述。 然而被拋到這種絕地,整個世界卻變得單純了——變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于是陽明被拋回“初民社會”,可以每天思考諸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在每一天都要經歷生死之境且早已經過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先受杖刑,后遇殺手,陽明終于知道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