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點評】今天說一說歐洲的婚姻制度,有助于各位了解一夫一妻制的由來,了解宗教與婚姻制度的關系,了解歐洲各國統治者的婚姻與歐洲的國家版圖與政權更替的關系。 在格林童話里,感到印象最深的便是藍胡子殺妻這一段了。因為這一則故事對于小孩子而言,確實過于恐怖了一些。不過后來知道,藍胡子這個人物是有歷史原型的,那便是英國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可算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梟雄,然而英世人記住的往往更多是他的殘忍以及六次婚姻。英國歷史上多次由于女性繼承人是的政權旁落,所以他希望能有一個兒子繼承王位,于是便不斷的離婚,甚至不惜與羅馬教宗決裂并且先后殺掉幾個妻子。
中國人會不理解為什么亨利八世會采用如此極端的手段,按照中國的常理只要打入冷宮就可以了。根本原因在于歐洲與古代的中國不一樣,天主教的歐洲始終嚴格恪守一夫一妻制,并且只有婚生子女才有合法的繼承權。
彼時歐洲人的婚姻在教堂中舉行,夫妻二人在上帝面前立下誓約要終生遵守。與古代中國人僅僅把婚姻作為繁衍后代的手段不同,天主教徒對待婚姻是十分嚴肅的。傳統的天主教不但恪守一夫一妻,而且離婚是被禁止的(這一點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天主教國家遵守)。
亨利八世雖是國君,但是婚姻事關宗教,也并非為所欲為,但他偏偏就想把妻子換掉。注意到合法的婚姻是不可以離婚的,但不合法的婚姻卻不再此之列。所以神父在婚禮上都要問一句“在場的各位有誰能提供正當的理由,指出這兩位的婚姻不合法嗎,就請現在說出來;否則就請他永遠沉默”。
所以亨利八世就找出借口宣稱他與第一任妻子的婚姻是不合法的。但這又不能僅聽他的一面之詞,因為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西班牙公主,所以這樁婚姻到底能否終結還得經羅馬教宗批準。可偏偏西班牙當時在歐洲是一等一的強國,教宗也是不敢得罪的,只是敷衍了事。英國國內的大臣們也認為這樣太過分,紛紛勸阻。亨利八世惱羞成怒,對內斬殺了名臣托馬斯·摩爾(就是《烏托邦》的作者);而對外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廷的領導,成立了獨立的教會,這也就是英國宗教改革的由來。
雖然花了這么大的代價,但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還是只為了他生下了一名女孩,這使得國王的愛意又轉化為怒火。不過有了一次離婚的經歷,也就不愁第二次了。更何況第二任妻子僅是國內的草民一名,所以干脆就找了個罪名殺掉,婚姻的束縛也就自然沒有了。
此后亨利國王有結了幾次婚,也多有殺戮,但是最終未能如他所愿。王冠落到了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頭上,女王死后沒有后代,英格蘭王位由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繼承。在男權社會中,天主教的一夫一妻和終身婚姻制度本來是保護女性的,但是遇到亨利八世這樣罕見的死豬不怕開水燙者,竟激起了他的殺機,實在可嘆。
對于歐洲的貴族而言,婚姻與繼承權事實上是最重要的法律概念,這直接決定著領地與權位的歸屬。一夫一妻制從法律上講,其根本就在于保護婚生子女的合法權利,而并非約束丈夫的行為,有道是管天管地但管不住人家小弟弟是也。
所以一夫一妻制也并不代表歐洲的男人就比中國男人忠貞,只是建立了宗教與法律的束縛而已。歐洲的君王中荒淫者比比皆是,但問題在于,縱使他們在外面有十幾個私生子,但是私生子是不可以繼承王位的。而且假設亨利國王先和民間女子生下兒子后再和該女子結婚,也并不可以改變這名私生子是非婚生子女這一事實。 亨利8世的6個妻子 這一點與中國大相徑庭,中國歷史上的君王哪一個不是妻妾眾多,雖然嫡長子尊貴,但小妾的生的兒子繼承君位者也大有人在。但在歐洲則不然,而且古代醫療不發達,不育或孩子夭折還是很常見的,更何況中世紀的歐洲結婚普遍較晚(前面說了天主教結了婚就不能離,當然要謹慎),那么沒有子嗣也是很常發生的事情。
所以中國不能形成穩定的貴族階層,因為生的多了庶出的后代就自然混同于民了。像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大漢皇叔。但是中山靖王可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再說傳到劉備都好多輩了,所以可想而知劉備這個所謂“漢室宗親”有多沒勁了。而歐洲歷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皇室竟然絕嗣,譬如在德國大名鼎鼎的紅胡子巴巴羅薩的霍亨·斯陶芬家族。
那么如果國王沒有兒子,當然就要按親緣關系排序了。與古代中國不同,歐洲人的女兒也是繼承權的。不過雖然男女都有繼承權,但在婚姻關系中還是由丈夫主導,至少后代的姓氏是跟隨男性一方。而在古代中國往往寧肯要過繼一個兒子來延續家族的姓氏(曹操的命運就是這樣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后代供奉祭祀。而在一神教的的國家,偶像崇拜是被禁止的,所有人的靈魂都仰賴神的眷顧。
譬如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就是因為與都鐸王朝的姻親關系而入駐英格蘭;而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并非是王權興替,而是因為他的兒子愛德華七世繼承的是父親的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歐洲王室之間的聯姻永遠在其對外關系中是最重要的一環,記得英國喜劇《黑爵士》中有一集就以此為背景。
當然,有的時候親緣關系的遠近會有爭議,既然有利可圖,當然相關者都想要分一杯羹,這就難免造成戰爭。歐洲歷史上所有的王權更迭都是由于繼承權流轉,或者圍繞繼承權的戰爭所決定的(譬如美玫瑰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從未有一個歐洲王朝因被農民起義推翻,也從出現一個劉邦或朱元璋這樣平民起兵而稱王者。
唯獨比較特殊的,是法國和德國的王位從來都是由直系男性繼承的,這被稱之為“薩利克繼承法”。當然這與中國的血統至上論還是有差別的,終究“薩利克法”是一條關于合法婚姻之繼承權的法律。
當法國王室絕嗣的時候,英國國王認為自己的母親是法國公主,親緣關系最近,所以理應繼承法國王位,從而同時享有英法兩國的王冠。但法國的樞密院援引“薩利克法”,認為王位應該由另一支關系較遠的旁支繼承。英國國王當然不服,于是便引兵入侵法國,這就是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最終的結果是英國勢力被逐出了法國,不過不甘心失敗的的英國國王依然認為自己是合法的還是把法國國王的頭銜保留了幾百年,實在是有夠能意淫的。
注意到歐洲國王的頭銜中,每個領地是單獨列出來的。也就是說英國國王同時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三個王國的國王。這三個王國分別是有各自的習慣和法律依據的,也并不會因為是由同一個政權統治就會合并且消除其分別獨立存在的實體地位。所以一個國家的國王有可能又是另一片領地的公爵,并且也反應在頭銜上,十九世紀奧地利皇帝的頭銜竟有整整四十個那么長。
當中世紀開始的時候,法國同歐洲大陸其他國家一樣,是一個諸侯林立,政局混亂的國家。非但如此,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的國王尤其可憐,其領地狹小而權力微弱(事實上諸侯們就是擁立這樣一個弱小的家族來擔任國王使他們自己可以為所欲為)。法王唯一可以依靠的的并非頭上的王冠而只有胯下的小弟弟。但是靠著以上的聯姻方法,數百年間,法國王室竟然吞并了所有諸侯的領地,在歐洲第一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王權并使得自己的子孫也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同樣的伎倆也也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上演。在這一過程中,歷代國王的小弟弟們居功至偉。
雖然說一夫一妻制是基督教緊密相連,但其源頭并不是基督教。原始基督教來自中東地區的古老民族,如果熟悉《圣經》中的故事,會發現古希伯來人并不是遵守一夫一妻制的規定,尤其是《列王紀》中記載的國王們。相反在古代的歐洲,自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嚴格遵守一夫一妻這一規定(這當然不妨礙他們在男女關系上的開放)。而婚姻與繼承權的法律依據是由善于制定法律的羅馬人所完善的。就像凱撒雖然和埃及艷后有一名私生子,但繼承他地位的還是他的侄子屋大維。就歷史而言,基督教是古代猶太教的一個異端結合了歐洲古典時代文化所形成的,從這一時代起,基督教與一夫一妻制便緊密的結合起來,并且隨著羅馬法擴張到了整個西方文明。
對于基督教文明而言,婚姻的兩大基石,分別是一夫一妻與對同性戀的排斥。這二者是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前者是來自古代歐洲人的傳統,而后者卻是受到《圣經》的影響。須知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同性之愛是非常泛濫的。譬如古希臘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要與一位長者保持著特殊的親密關系,分別稱為“愛者”與“被愛者”,在他的指導下成長直到成年。而古希臘的軍旅之中更是鼓勵同性之愛,因為他們認為這可以增強團結而使得軍隊眾志成城(好像他們忽視了三角戀的問題)。而在基督教興起以后的歐洲,同性戀乃是一宗罪行,這一觀念甚至一直持續到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自近代以來歐洲文明的從政治制度、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等諸多方面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而全面性的影響。但其中最為廣泛也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卻是現代婚姻制度的確立。很多國家依然頑固的抵制著所謂“西式民主”,但是一夫一妻卻得到了法律的確認;而僅僅在一百年之前,“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對于這里的人民而言還屬于是無稽之談。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革命運動而帶來的女性地位提高,但事實上這所謂的革命進步在歐洲卻是堅持了幾千年的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