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封建社會,中國道教的主要修煉方式是煉金丹。自 葛洪以來,道士們將煉金丹作為重要法術加以渲染、傳播、炫 耀,深受封建貴族歡迎。士大夫以煉丹、服丹自豪。封建統 治者受還丹升仙所誘惑,信之如神,大肆服食。服食仙丹的 長生術,因受到眾多帝王、大臣、文士的信從,聲譽日隆。煉 丹過程中的某些化學變化,由于可以重復實驗,的確相當令 人迷惑。然而,事實往往不如道士的理想,服丹者多,而真 正長生、成仙者百不見一;事實恰好相反,帝王因濫服金丹 而天亡者,在唐代中期屢屢發生。人們對金丹的長生效應大 加懷疑,佛教和社會輿論,乘機大肆攻擊,不斷予以揭露。道 教的威信日漸低落。金丹術在唐代發展到頂峰,同時又將道 教引入困境。擺脫困境的出路何在?道教學者在深思。 煉食金丹長生,此路不通。羽林高人紛紛改弦易轍另謀 出路。集中精力在其他道術上下功夫。房中術早已受到攻擊, 不再大肆申張了。辟谷、守一、存神、吐納、胎息、服氣、坐 忘,成了注意的中心。隋代蘇元朗重新解釋《參同契》,以之 指導內丹修煉的思想,逐步獲得唐代道士們的普遍重視,于 是內丹術著作,相繼出現,自唐末至五代,外丹術日益衰落, 內丹術大為興盛,道教的修煉方術,由注意燒煉五金八石的 外丹術,逐步轉變為注重心性修煉的內丹術。強調修心養性 是延續生命、改善體質、防治疾病的重要法門。在唐末五代 社會大動亂的歷史條件下,這無疑為廣大苦難民眾指出了一 條自我修煉、擺脫煩惱的宗教途徑。陳摶正是在道教發展的 重大歷史關頭出現的卓越人物。 陳摶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正徘徊在歧途中,面臨著選擇生活道路的轉折關頭,因得到孫君仿、鷹皮處士兩位高人指引,皈衣玄門,隱居武當山;幸遇五位老人(五條龍)點化,授以“蟄龍法”,將他引入內丹修煉道路。陳摶不滿足于一得之功,遍游名山,訪謁高道,得蜀中高公何昌一秘傳的“鎖鼻飛精”之術,由此而內丹功夫進入高層。陳摶是博學深思的隱者,自然不限于僅掌握幾種內丹方術,力圖從道教理論上探討人體奧秘和生命哲學。他所摶授的《無極圖》和寫下的《指玄篇》、《陰真君丹訣注》,是他對內丹理論探討的結晶。 一、《無極圖》中悟丹道 陳摶傳授下來三種易圖。《先天太極圖》講宇宙萬物的演化;《易龍圖》講“天地之數’’的變通。還有一幅《無極圖》,是他運用《易》學研究內丹而悟出的絕妙道理,這幅圖可用 以解釋生命奧秘,詮釋內丹理論,有道教意義,也有哲學意 義。 《無極圖》的哲學意義,在于此圖幾經傳授,到周敦頤那 里,略加改造,成為周氏《太極圖》,為闡發宋明理學的宇宙 衍化論,提供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精巧圖式。 陳摶傳授《無極圖》,主要在闡述內丹思想。這是道教學者所一貫重視的。本來利用《周易》理論與圖式解說煉丹過 程,《周易參同契》早已開其端;唐末五代以來,更加成為風 氣。五代彭曉所注《周易參同契》,就有《明鏡圖》、《水火匡 廓圖》、《三五至精圖》。陳摶以圖式代替文字,解說《周易》, 解釋丹道,本不為奇。不過陳摶傳授《無極圖》,并將此圖刻 在華山石壁上,垂之永遠,畢竟是一大功勞。關于此圖的來 歷,清代易學家黃宗炎《太極圖說辨》中指出:“考河上公本 圖,名《無極圖》,魏伯陽得之以著《參同契》,鐘離權得之 以授呂洞賓。洞賓后與陳圖南同隱華山,而以授陳;陳刻之 華山石壁。”根據這一說法,《無極圖》首創于漢代河上公,鐘 離權得到后傳之呂洞賓,呂洞賓再傳與陳摶,陳摶無比珍惜, 唯恐有失,乃刻之華山石壁。這一《無極圖》,在促成宋元時 期的道教由注重外丹黃白術,轉向內丹修煉術過程中,起了 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陳摶在發展道教、傳授內丹的歷史功 績,羽林尊之為“陳摶老祖”。 《無極圖》,其重要內容如何?清代學者黃宗炎 對之作了細致的解釋,他的解釋分總論及五個層次: 一、總論全圖之奧妙。他說:“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 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燥烈, 惟溫養而和燠;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惟滋養 而光澤。滋養之至,接續而不 已;溫養之至,堅I!Iii不敗。 這是說《無極圖》當由下而 上逆看,蘊涵著“逆則成丹,, 的道理。所謂逆,也指逆水火 之性。火性炎上,逆而使之 下,水性潤下,逆而使之上。 這里的水火,指的是腎水與 心火;一上一下,乃可臻于水 火既濟的生命妙鏡。 二、釋最下一圈。“其最 下圈,名為玄牝之門。玄牝即 谷神。牝者,竅也;谷者,虛 也。指人身之命門,兩腎空隙 之處,氣之所由以生,是為祖 氣。凡人五官百骸之運動,知 覺,這里說的是 方士修煉,由提升“祖氣”開 始;“祖氣”貫通五臟、百骸, 人的運動、知覺均根于此。而 “祖氣”是寄于“命門”的所 謂丹田之氣。“命門”,指人身 兩腎之間空虛之處。中國傳 統醫學,十分重視“命門”的 作用。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 專門著有《命門考》。《本草綱 目》寫道:“(命門)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于腦。為生 命之源,相火之祖,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 此出。”①李時珍稱命門為“精氣之府”,黃宗炎說它是“祖 氣”所生之地,二者是一致的。, 三、釋下數第二圈。“于是提其祖氣,上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入有無之神。”這是說“祖氣”上升,加以提煉,乃發生變化,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入有無之神。也就是化精氣為呼吸之氣;使呼吸之氣化為人的精神。這精氣(祖氣)是先天具有的,呼吸之氣是后天運化的。由于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的交合運化,生命得以延續,精神得以產生和煥發。在《無極圖》中,“玄牝之門”用一“O”作代表,表示虛空的玄牝,及所產生的無形之“祖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同樣用一“0”作代表,表明無論“精氣”、“呼吸之氣”,還是“精神”,依舊是一“無形”虛空的存在。 四、釋下數第三圈。“(氣與神)使貫徹于五臟六腑,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 ‘五氣朝元,。行之而得也,則水火交媾而為孕。”這是說所煉 之氣,貫通于臟腑,統帥水火木金土五氣,凝聚為一體,是 為“五氣朝元”。五氣之中,水火二氣最關緊要,居于圖中上 位。煉氣過程即是使火氣下降,水氣上升;火不燥熱,水不 卑濕;水火交媾,達到溫養之至。由于人體五臟屬陰,六腑 屬陽,五臟六腑本相貫通,交互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呈現網絡結構,凝結為一體。關鍵在于水火交媾,可發生新變化, 產生新效應。 五、釋下數第lllll。“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間雜之一圈, 名為‘取坎填離’,乃成圣胎。”這是說水火二氣交媾,而又 不燥、不濕,溫養之至,引起質的變化,形成“圣胎”,也就 是“仙胎”。“圣胎”的形成,是經過長期修煉,‘‘取坎填離”, 水火交濟,心火腎水不斷交流,達到中和之至的境況而產生 的最終結果。《無極圖》中,那黑自間@II--I!1,是有規則的, 黑色代表陰,白色代表陽。左半部,--11中黑,為陽、陰、陽, 乃離卦(三)之象;右半部,二黑中自,為陰、陽、陰,乃 坎卦(三)之象。二卦相合,表示坎離相交之形,亦水 (腎)火(心)相濟之象。坎離二卦之中有一小白圈,即是所 孕之“圣胎”。 六、釋《無極圖》最上-11。“又使復還于無始,而為最 ,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而功用至矣”。這 是說“圣胎”修煉,已進入最高境地,即所謂“神仙”境界。 這種境地是虛無飄渺,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有極限的,下 同“祖氣”所出的“玄牝之門”相應,故謂之‘‘煉神還虛,復 歸無極”。達到此種境界,就是道家煉養的最高成就。 由玄牝之門產生的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的‘‘祖氣,,開始,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進而達到“五氣朝元”,這是修煉過程中從無到有的過程;然后,由‘‘五氣朝元”,進一步“取坎填離”,“水火交濟”,而結‘‘圣胎”,再進而達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這是修煉過程中從有到無的階段。整個過程可概括為無——有——無的往復過程,故此圖名為《無極圖》。從無化有,由有化無,就是《老子》主張的“有無相生”原理,也就是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籍;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無極圖》解析的是一本“無極”經,其思想淵源,導自《老子》。 不難看出,陳摶《無極圖》借用并改造《周易參同契》中的一些內容,如“五氣朝元圖”,本于《參同契》的“三五至精圖”,“取坎填離圖”本于《參同契》的“坎離交媾圖”。不同之處在于,《參同契》主要講的是外丹黃白之術,《無極圖》所講的卻是“內丹”修煉之法。
陳摶的《無極圖》傳到周敦頤后,從探討生命哲學進而探討宇宙衍化理論,將此圖改造成為周氏《太極圖》。 這兩個圖,從圖式上看,可以說基本相同;從其所涵內容看, 則大有區別。關鍵在于周敦頤對此圖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釋。兩者的根本區別,黃宗炎《太極圖辨》講得比較明白。他寫道: “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 意,在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這里所謂“顛倒其序”,不是說將圖形顛倒,只是說閱讀此圖時,與讀《無極圖》的順序相反,不是從下而上,而是從上而下,上下次序顛倒。方士講的是“逆則成丹”,故從下起;思想家講的是宇宙萬物生成次序,講“順而生人”,故從上起。黃宗炎的這一詮釋,恰中的鵠,使人豁然開朗,易于領會此圖要領。 周敦頤的《太極圖》是如何揭示宇宙生成次序的?他寫了一篇《太極圖說》,這篇文章可稱千古奇文,只用248字,以精煉的語言,揭示極為深奧的宇宙生成原理,令人傾倒。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宜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 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萬物生焉,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 為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 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目汪:金八乙迫’。I一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 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 道日仁與義。又日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說》言簡意賅,揭示了圖中十分豐富的內涵,包含著 《周易》全書的要領。歷代學者對此圖多有解說,心悟不一, 詳略備別。大體說來,闡述了宇宙萬物衍化的四個階段。 第一層,無極階段。無陰無陽,無動無靜,無形無象,無 始無終,唯存。r太極”,以為天地之始。故名“無極而太極”。 第二層,太極分化階段。原初物質之氣,分化為陰陽二儀,陽動陰靜,形成天地f 第三層,五行交合階段。從陰陽二氣生出特牲不一的五行之氣,二五之精凝聚,形成化生萬物的物質材料,蘊涵萬物的共同本性。 第四層,萬物形成階段。陰陽、男女(雄雌),兩性交合, 產生萬物。稟二五之秀氣者,乃為人類,與其他物類不甲之點在于有知覺、精神。萬物與人,物物一太極,人人一太極, 原始反終而運化無窮。 馮友蘭先生評論周子《太極圖說》的貢獻云:“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講修煉之《太極圖》,而與之以新解釋、新意誓。 其解釋此圖之《太極圖說》為宋明道家中有系統著作之一。宋明道學家講宇宙發生論者,多就其說推衍。 當代易學家朱伯嵬先生更對周敦頤《太極圖》的內涵,作 了詳細解析和公允評價。指出:“這種從宇宙開始到人類的演變過程,即無極——太極——陰陽二氣——五行之氣——萬物和人類,是以前的儒家哲學所少有的,也是對漢唐易學中的宇宙論和李覯的太極元氣說的發展。其以無極為世界的本源,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說法,但是從太極元氣以下,其對 于世界形成的論述,則是唯物主義的。 周敦頤揚棄道教煉丹術,重新解釋陳摶《無極圖》,而發展儒家的宇宙本體論,。這固然是他本人經過深思熟慮,。r不由師遞,默契道體”,而作出的理論貢獻;但推其本始,陳摶傳下《無極圖》,形象地展示了從無到有,再從有入無的思維模 式,對周敦頤產生重要啟迪作用,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無極圖》之所以能啟迪新的思路,當然并非陳摶本意。但陳摶 也好,周敦頤也好,都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太極觀,這是一致的。無論陳摶的《無極圖》,還是周敦頤的《太極圖》,都可以說是對易學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貢獻,都是超越往代的。 |
|
來自: johnney908 > 《乾八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