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教師不愿意當班主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班主任不僅事物繁多,尤其是心理壓力大,很多情況下是費力不討好。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魏書生、李鎮西、陳宇等等。筆者根據多年親身經歷,并通過學習和感悟其他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了成功班主任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帶好班——成功前的積淀 關鍵詞:付出、學習 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班主任都有將班帶好的愿望,都希望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將所帶班級打造成明星班級,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力出眾、成績出色、活動出彩,班集體出類拔萃。要實現“帶好班”這一愿望,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既是付出汗水的過程、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很多老師初當班主任時,熱情有余,經驗不足。但是只要有以人為本的理念,有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有不拋棄不放棄的責任心,有為學生點亮人生的蠟燭精神,有寬容博愛的胸懷,有虛心向他人學習的態度,不怕苦不怕累,就一定能處理好班級內的各種關系,把班帶好,達到成功班主任的第一重境界。 當然,“帶好班”還有另一種理解,那就是爭取帶程度好的班級。如果能將一般的班帶好,經驗也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得到別人和領導的信任,可能會被安排帶類似實驗班、精英班、尖子班、“北清”(北大清華)班之類的好班。這些班學生成績好,整體素質高,相對而言,班主任工作可能要好做些。一方面由于對班主任的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在各種班級評優時,在班主任評優時,甚至在評職稱時,很多時候都看重這一點;另一方面這更有助于班主任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應該說明的是,“帶好/班”是對班主任的最低要求,是第一重境界的核心,是班主任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帶/好班”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很多差班在某些能人手中,同樣也能被打造為成功的集體,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第二重境界:班好帶——成功時的反思 關鍵詞:能力、智慧 有了實現第一重境界的摸爬滾打過程的經驗積累,教師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就會善用策略和智慧。之后每當重新接班,這些班主任就知道在何處何時給力,會及時指導班團干部,工作具有前瞻性和計劃性,能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而不再是沒完沒了地補漏洞;他們也能合理把握好各種尺度,嚴慈恰當,工作效率高,效果明顯。班級能在班主任的指揮下快速形成集體,經過較短時間的磨合,學生之間、學生與班主任之間有著認同和默契,班級人際關系和諧,心往一塊想,凝聚力強,班級有著共同的愿景,并且每個孩子都自愿為該愿景去奮斗和奉獻。這樣的班,難道還不好帶嗎? 這樣的班集體中,有得力的班團干部,班主任不再是孩子們的保姆,而是領路人,班主任也不再那么勞神累心。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優秀老師,班主任當得輕松自如,其實他們已經達到了第二重境界。他們是成功的,他們有的不僅是能力,輕松背后更多的是反思和總結,求新、求高效、求發展是他們的所思所想,因為他們是在用智慧帶班。 第三重境界:好帶班——成功后的超越 關鍵詞:心態、情感 無論接什么班級,都能把班級帶好,班級也好帶,這樣的班主任無疑是優秀的。而有的老師不僅如此,還喜好帶班,這才是班主任的最高境界。 “好帶班”的老師將班主任工作不僅視為一種職業,更視為一種事業,并且視為一種常態性、有幸福感的事業。這樣的老師工作是成功的,雖然取得很多成績,但是內心平和,他們能淡泊名利,不會追求權力和職位,對于名利有“神馬都是浮云”的心態,不會主動要求脫離一線,反而會主動選擇做班主任。我們常聽到他們說的不是“我是真不想做啊,那個累啊”“當了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已經當怕了,每天像上緊了弦一樣,再不停下來我就要崩潰了”,而是“能帶班,真好”“領導,下學期我還想做班主任,千萬別換呀”。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境界! 他們既能引領學生走向輝煌,又能減輕其他不想做班主任的老師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有一份坦然和幸福,視班主任工作為為學生服務和無私奉獻。比如我校劉漢昭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當班主任,直到退休,甚至返聘時依然還是班主任,默默地為學校奉獻,為學生服務。盡管他們很辛苦,也需要休息與調整,卻能將班主任工作當成一種情感寄托,愿意付出,愿意耕耘,愿意帶班。試問,我們有幾人能如此超越、灑脫?我們對這些老師,除了敬佩,還能有什么呢? 班主任有上述三境界,類比可知,一名普通教師在教學方面也有三境界,即上好課,課好上,好上課。教師如果既能實現教學三境界,同時又能實現班主任三境界,那該多好呀! 做班主任,難;做成功的班主任,更難;做能實現上述三境界的班主任,難上加難!其實,心態決定一切!希望有更多的老師愿意做班主任,步入第一重境界,歷經錘煉;實現第二重境界,享受成功的喜悅;當然,更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進一步超越自我,達到第三重境界,享受內心的和諧。 【版權聲明】此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