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宋的沈括記載,是中國人最早開始用煤。然而,到了近代,雖說中國還是有土煤礦,用土法開采,用牛車運出來,賣給人們取暖用,但是,在煤的開采上,中國人已經大大落后于西方。由英國人開始的工業革命,在燃料動力方面,主要用的就是煤。而蒸汽機的發明,也給煤礦的開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使之迅速現代化,采煤量劇增。英國也由此發展出一整套新式采煤方法,發明了一個又一個采煤機械。 唐山趙各莊一帶,煤儲量豐富,煤質優良,很早就有商家在此用土法開采。此地距離海邊不遠,是個利于開采,方便運輸的好礦區。所以,李鴻章興辦洋務企業的時候,選中了這個地方辦煤礦。李鴻章旗下的開平礦務局,雖然叫做“局”,其實就是商人自己集股辦的商辦企業,只不過為了經營便利,戴了一個紅帽子而已。 主辦者唐廷樞,是個老道的買辦商人,他精心考察了上海和天津的煤價,計算了土法采煤和新法采煤的優劣和成本,同時詳細考察了各種運輸工具的運費。最后的結論是,必須用新法采煤,同時礦務局得修一條鐵路,否則,開平的中國煤,競爭不過英國煤、新南煤、東洋煤和臺灣煤。 采用蒸汽機動力和新式礦山機械采煤,在當時沒有多少障礙。同樣是蒸汽機,無論工廠里的鍋爐有多大,煙囪有多高,朝中的大佬們,都沒有太多的感覺。僅僅可以嚇住那些圍觀的民眾,讓他們好長時間都不敢進廠做工。但是,一說到修鐵路,幾乎朝中所有人都搖頭。即使是一條僅僅供運煤的,而且是中國官督商辦企業專用的線路,也是不行的。
沒有辦法,唐廷樞只好從權,說開鑿運河用船運吧。但是,從唐山煤礦到胥各莊19里(9.7公里)長的一段,地勢陡峭,根本無法挖河,所以,唐廷樞只好申請修條輕便鐵路,事先聲明,不用蒸汽機車,只有騾馬拉。李鴻章在上奏的時候,稱這條路為“快車馬路”,完全避開了鐵路這個詞兒,這才得到批準。這是光緒七年(1881)的事兒了。 其實,唐廷樞在這里,是玩了一個小花招,留了一個心眼。如果用騾馬拉車,他完全可以真的修條馬路,但是他就是修了條有鐵軌的鐵路。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把騾馬換成蒸汽機車。 這條鐵路從光緒七年(1881)五月十三日興工,由開平礦務局的英國籍總工程師的妻子釘第一顆道釘。同年十一月竣工,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由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路是修好了,但在鐵軌上,用騾馬拖著帶有鐵輪子的貨車,的確效率非常低,而且不方便。后面是一輛裝滿了煤的鐵路貨車,前面是幾排騾馬,旁邊是若干趕騾馬的車老板。這樣的景觀,好看是好看,標準的土洋結合的西洋景,不僅中國人見了笑掉大牙,老外見了也哭笑不得。顯然,這樣的運輸效率,唐山的煤,在市場上也沒有多少競爭力。
首先是煤礦的老外看不下去了,第二年,也就是光緒八年(1882),他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利用礦山上一臺廢棄的鍋爐,加以修復改造,硬是造成一臺小型的機車。機車還有名字,以總工程師妻子的名字命名,叫做“中國之洛克提”。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第一臺機車被中國工人在車頭上刻了一條龍,稱之為龍號機車。 后來外國工程師又造了一臺,馬力更大,速度更快的,名叫洛克提。第一臺小型機車,一次能拖兩輛貨車,而且速度比騾馬快了不少,運力陡然上升。第二臺機車,速度提升為每小時30公里,運力增加更多。但是,好景不長,不知怎么回事,消息就傳到了京師的御史老爺耳朵里了。馬上老爺們就炸了窩,紛紛上書彈劾,說是火車的聲響,震動了東陵,其實東陵在遵化的馬蘭峪,離唐山有50多公里,即使放炮,埋在地下的滿人皇帝都未必聽得見。御史們還說,而且火車噴出的黑煙,有礙莊稼的生長。于是,開平礦務局被奉旨嚴查,嚴令機車停止行駛。 幸好,時間已經到了1882年,北洋海軍正在大規模擴張。李鴻章和唐廷樞以北洋海軍急需用煤為借口,經過幾個月的反復爭取。西太后老佛爺看在海防的面上,網開一面,破例允許唐胥路上用蒸汽機車。這樣的話,唐胥鐵路,就名副其實了。后來,又從英國運來兩臺正經八百的機車,唐胥運煤鐵路,才走向正軌。 1886年,以唐胥鐵路為基礎,李鴻章核準成立獨立核算的鐵路公司,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因為鐵路的運行,具有特殊性,只有成立獨立的公司,引進西方的管理運行制度,方可保證火車運行的順暢和穩定。開平鐵路公司,性質跟開平礦務局一樣,都是官督商辦的企業,但是,這個公司招股,卻遇到了麻煩。商人們很不踴躍,認股者稀少。
后來鐵路延伸所需的資金,都是李鴻章從法國借的。次年,公司將鐵路延伸到閻莊。李鴻章奏請修建之時,雖然西太后經過美國的玩具火車的開導,已經不那么頑固了,但李鴻章奏請修建之時,卻依舊稱鐵路沿線都是荒無人煙的鹽堿地,不會有征地糾紛,而且,開平的煤是為北洋海軍所急需。 1888年,鐵路延展到天津,長達200余里。通車那天,李鴻章親自出席,路局特意準備了花車,裝了一車的高官,前來湊趣。接下來,鐵路再次延伸,到了大沽。只是,津沽線的修建,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地的農民和鄉紳,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鼓動下,一度激烈地反對修路,經過反復開導彈壓,才算修成。至此,開平礦務局的煤,才算可以暢通無阻地運到碼頭。開平礦務局,也因為鐵路的最終修成,才真正走上正軌。終于可以像西方國家的煤礦一樣,煤鐵(路)一體,從此徹底告別了馬車。 必須提一筆的是,這條鐵路的修建,海軍衙門的王大臣醇親王奕譞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位在別人眼里相當保守的親王,在見識了北洋海軍的編隊,打靶,魚雷施放,特別是玩了美國人送的玩具火車之后,對鐵路事業,突然熱心起來。拼了命到處推廣鐵路,說火車的神奇。畢竟他跟西太后是雙重的親緣關系,有他在里面攛掇,這條中國實際上的第一條鐵路,越到后來,建得越是順利。
這期間,保守派人士,搗亂依舊,奏章迭進,但是,西太后已經見識了玩具火車,而且旁邊有這么個至親一個勁兒說好話,所以,保守派的話,就不好使了。當然,這條唐沽鐵路,興建還是以海防的名義做的,由于有北洋海軍做鋪墊,而且西太后出于個人的原因,又特別待見北洋海軍,所以,這條鐵路的建成,從理論上講,還屬于特例。但這個特例一開,而且開得相當特別,連臨近皇家陵園,都無所謂了。那么,此例一開,以后別的鐵路的修建,事實上也就沒有太多障礙了。 這條斷斷續續從唐山修到大沽的鐵路,雖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困難,而且,李鴻章還頂著壓力,借了洋款,但鐵路修成之后,運轉良好,不僅按時歸還了借款,而且很快就獲得了盈利。這條鐵路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此后,一條接一條的鐵路的修建,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1888到1889年,臺灣基隆到臺北的鐵路,在劉銘傳的主持下建成。中日甲午戰后,1896年,盧漢鐵路(即后來的京漢鐵路)開始修建,1897年,鐵路修到保定。1899年,津浦線,最初是津鎮線也開始籌建。這兩條鐵路一修,作為中國腹地的主干線的橫空出世,所有關于鐵路的爭議,都就此止息了。 在鐵路上,馬拉貨車的故事,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的現代化,步履維艱,每一步,邁得都那么難。難,并不難在實際的障礙上,而是人們的觀念。觀念之障,有時,比跨越崇山峻嶺還艱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