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糞便?一聽到這兩個字眼,很多人立馬就嗤之以鼻,恨不得躲得遠遠的。反感歸反感,我們卻不得不承認糞便的價值,真是不少呢! 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 作者:多肉 康立明生物 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糞便是植物的有機肥料,大地不可或缺的養分,農民伯伯的好幫手,千古年來在自然界的物質守恒循環中功不可沒。 不過我們談的是醫學上,糞便又被叫做“來自于腸內的書信”,是因為根據糞便的顏色形狀和味道可以了解人體內部的狀況,比如有沒有炎癥、有沒有出血;近年來糞便微生物也成為研究者們青睞的對象,有一種減肥,吃瘦子的大便,說的就是這事,不信? 多數這些情況,并不難發現和控制,但是有時我們的腸道遭遇危險,這封“來自于腸內的書信”,含有更多的密語,而不是直白的血書控訴。 目前,大腸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研究證明篩查能夠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腸癌篩查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腸鏡是大腸癌檢查的金標準,但其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受檢者感情上抗拒使其在腸癌常規篩查中依從性不高。而糞便檢測無創,無痛,只需要一份或者幾份糞便就可以輕松完成,雖然有些方法的檢測靈敏度有待提高,但卻能夠作為常規篩查的先鋒軍,檢測陽性的人群再進行腸鏡檢查,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腸鏡的社會效益,也能使患者更有目的性的做腸鏡,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腸道健康啦!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用于篩查大腸癌的糞便檢查,經歷的這樣一些發展: 最普通價廉的糞便是否帶血的檢查:FOBT糞便潛血試驗 主要是檢查糞便中隱匿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等指標的一項實驗,其實就是檢測糞便中肉眼可見或不可見的血。包括了多種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兩類,愈創木脂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guaiac FOBT, gFOBT)以及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 FIT)。 gFOBT于1970年第一次用于大規模人群的腸癌篩查。該法檢測糞便血是這樣的:愈創木浸泡過的紙片與糞便中的血紅蛋白等發生化學反應,會顯出藍綠色,從而進行判斷。通常,標準的gFOBT需要三份獨立的糞便。gFOBT在大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已經在多項大型的隨機試驗中得到驗證。研究表明,每年一次和每兩年一次的gFOBT檢查分別能夠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32%–33 %和6%-18 %。 然而,進行gFOBT檢查之前小伙伴兒們要記得禁食肉類哈,這是因為肉類中的血紅素也可以gFOBT發生反應,從而造成假陽性;此外,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蔬菜也要忌口,因為其中的過氧化物酶又會阻斷反應,造成假陰性。即便做到了這些,gFOBT對于出血較少的大部分腺瘤和早期癌的檢測靈敏度也并不高。作為資深吃貨,這種方式似乎并不適合我啊。不急,請往下看↓ 高級的不受飲食干擾的糞便檢查:FIT糞便潛血試驗 檢測糞便主要是利用抗原—抗體反應,能夠特異性針對人的血紅蛋白,因此檢查前不需要禁食肉類。目前該篩查方法被歐洲指南推薦為糞便潛血檢查中的首選方法,與gFOBT相比,該方法除了無肉類攝入禁忌之外,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點: 1. 僅需要一份糞便; 2. FIT的取樣裝置非常簡單并便于攜帶; 3. 研究表明FIT對于早期癌和腺瘤的檢測靈敏度比gFOBT高大概2-3倍; 4. 與gFOBT相比,FIT的性價比更高。 糞便DNA檢測(sDNA) 這是一種新興的大腸癌檢測手段,主要是檢測糞便中一些在癌癥中發生變化的DNA標志物。為什么這種方法能夠檢測腸癌呢?我給大家伙兒說說,我們正常成人每天都會有上皮細胞脫落至腸腔并隨糞便排出體外,而大腸腫瘤細胞由于生物學行為的改變,細胞不正常凋亡,新陳代謝更快等因素,比正常上皮細胞更易脫落,因此有腸道腫瘤的患者糞便中含有更多的腫瘤細胞,腸道中發現這些異常細胞,比血液中出現他們的痕跡要更早。這樣一來,通過收集和檢測腸道腫瘤細胞中的異常DNA就可以提前診斷和切除癌前病變和早期腸癌了。 該方法依賴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優勢逐漸明顯: 1.完全無創(一份糞便,僅需幾克); 2.無需腸道準備(再也沒有飲食和藥物的限制啦——); 3.比FIT穩定性更好(因為出血可能是間斷性地,而細胞脫落是持續的); 4.全腸道檢測,無檢測盲區; 5.靈敏度和特異性高,接近腸鏡; 6.尤其是對早期腸癌的敏感性高。 看完以上介紹,大家是不是要感嘆造物主的神奇,將我們的機體設計的極為完美,就連我們 一直認為是垃圾,唯恐避之而不及的糞便也是暗藏身體狀況的玄機。所以,為了健康,為了預知風險,更要重視糞便檢查的價值,如果逼著家人去做腸鏡,反而可能想方設法躲著,而先做個糞便潛血試驗或者糞便DNA基因檢測豈不是更好?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liushiyi@yxj.org.cn 來稿郵件主題為:【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小編微信:choudan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