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醫學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中醫經典之作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傷寒論》全書10卷,22篇。六經病脈證并治是該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專門討論急性外感熱病——傷寒病的專著。張仲景吸取了《素問·熱論》中的六經分證法,以六經為綱,將病者的病狀、脈候,根據其虛實表里寒熱來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病類。三陰三陽內連臟腑,外屬經絡,由于邪氣強弱以及病人體質的不同,又有不傳、直中、循經傳、越經傳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況,確立了傷寒病辯證的綱領。該書以條文的形式系統闡述了傷寒病不同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及立方用藥規律,在診斷方面,強調四診八綱的綜合運用,對病者的病狀脈候等進行細致的分析,確定其疾病部位與病理。在治療方面,依據其四診八綱所得的資料以及病因病理認識,確定治療大法,將汗下吐和溫清補消八法靈活地運用于治療過程之中,或單用,或同用,立法謹嚴,然后選方用藥,用藥80余種,其方劑多選藥精當,配伍有度,主治明確,療效顯著,被后世為尊為“經方”。由于《傷寒論》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約有成無已系(《注解傷寒論》),方、喻系(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喻嘉言《尚論篇》),錢塘二張系(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張錫駒《傷寒論直解》)三大注本體系。歷代包括日本等注釋、發揮、方論、歌括、雜著等670余家,足見其影響之大。 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時間??兄?,為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今之溫病學教材,取該書之說亦最多。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并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藥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渡褶r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藥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
|
來自: 飛龍在天awyr63 > 《中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