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寒氣是現代人很少使用的名詞,感冒則是每個人所熟知的。感冒指的是打噴嚏、流鼻水、咳嗽、頭痛、全身酸軟或酸痛、發燒、喉嚨痛等癥狀。體內寒氣則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 體內寒氣在中醫并不是個很嚴重的病,卻影響深遠禍害無窮。 打噴嚏是人體正常機能之一,主要是用來排除進入鼻腔的異物。而鼻子里的異物種類很多,只有鼻水形式的異物我們才認定是"感冒″,因此便排除鼻水是打噴嚏的原因;治療感冒不應該阻止打噴嚏,而是找出造成鼻水的原因才對。 許多原因都會造成打噴嚏、流鼻水,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對于疾病的認定并不以其癥狀為主,而是以病因為主。因此對受寒所造成的這類癥狀,就稱之為"風寒″。許多著名的中醫師都對風寒極為重視。 用現代知識更容易說明中醫對風寒的觀念,風和寒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風指的是"風邪″,風字最主要的內涵是個蟲字,也就是有外來的病因,一如現代醫學所稱的細菌或病毒。古時候的中國雖然不知道細菌的存在,但卻猜到是某種類似蟲的東西會對人體造成疾病,對于這類疾病雖然有些預防的方法,但并沒有真正能夠對治的手段。 "體內寒氣″則是中醫特有的詞匯。中醫所說的"氣″字,有很多種不同的意義,有我們熟知的空氣,也有氣功師所練的無形罡氣,甚至連體液也常用"氣″來表示。 體內寒氣是人體受寒產生的。從物理學的觀點,熱量會在相鄰的物體間傳遞,從高溫往低溫流動。當人體處于低溫環境時,身體的熱量會不斷流失,直到和外界溫度相同為止。人體的體溫驟降,稱為失溫,是一種會致命的危險。因此第一個防衛措施是迅速降低體表的溫度,縮小和外界的溫差,降低熱量流失的速度,但是人體下降的溫度很有限。 當熱量仍迅速流失時,人體會啟動第二種防衛措施,就是利用化學方法,燃燒某種物質,使之產生熱量。這種措施必定在皮下靠近體表的部位進行,防止體內重要器官失溫。這種被燃燒的物質,通常是在體表流動的體液中的某種物質。這里的燃燒和日常所說的燃燒不完全一樣,并沒有火焰,只是把兩種不同物質進行化學反應,使之產生熱量。 人體是個高超的化學魔術師,當外力造成骨頭傷害時,斷裂骨頭周圍會因血管破裂而內出血,這些流出的血液會圍繞在斷骨周圍,人體會分泌某種物質,把這些血液改變成骨細胞,迅速和原有的骨頭結合成一體,自動修復斷裂的骨胳。人體的這種修復方法,是現代醫學所熟知的。人體能夠利用轉化血液為骨細胞的方法修復骨骼,就能利用轉變物質產生熱量的方法來防止失溫。 人體里充滿了各種碳水化合物,適當改變其中碳、氫、氧的比例,或加入某種物質都可能產生熱量。這種方法會使原本正常的體液變為低熱含量的體液,同時釋放出熱量,彌補因外界低溫所流失的熱量,減低人體失溫的速度。這些改變過的體液不能供人體使用,成為必需排出體外的廢物。這種變質的體液很可能就是中醫說了幾千年的"體內寒氣″,所以體內寒氣不像氣功一樣是抽象概念,而是具體的物質,可能是液態、也可能是固態的。 由于熱量會從人體的各個部位流出,寒氣的物質也會出現在不同的部位。人體針對各個部位體內寒氣的處理方法都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種不同癥狀的感冒。 例如背后的體內寒氣,會積存在膀胱經中,長期的堆積會在背后形成一層厚厚的脂肪,這些脂肪有一部份即是那些變了質的體液,經過長期不斷的累積而成。 頭頂的體內寒氣會堆在頭頂上,通常頭頂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膚,用手按壓時應該是硬硬的感覺。但體內寒氣堆積多了,會形成一層軟軟的物質,摸起來像有一層海綿墊似的。頭頂的體內寒氣更嚴重的會在前額左側或右側形成一個硬硬的腫包,到醫院診斷時醫生會認定為骨質增生,這是把體內寒氣用固態的形式積存的物質。 正面的體內寒氣,上半身會積在肺和肺經別(經絡的分支)中,這兩組經別在人體胸前中線的兩側。正面的體內寒氣也會積在胃經中,胃經從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腳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積存寒氣的部位。嚴重的胃經寒氣堆積,大腿正面會形成一層硬而厚的組織,使得大腿的伸縮發生問題,而造成行動不便。很少醫生能夠診斷出和胃有關聯,經常都成為難治的疑難雜癥,跛了數十年無論如何均難以想象是由于胃經的體內寒氣所造成的。 (來源:360doc ,作者不詳) |
|
來自: 為什么73 > 《醫易同修偏方針灸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