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里約正在大力倡導綠色奧運,瞧,泳池都給力地變“碧池”了…… 然并卵,論起綠色,里約還是拼不過他——王寶強!!! 這兩天,各大輿論頭條都被寶寶(王寶強)占領了,有木有?!!! 他老婆送出的一頂“綠帽子”,讓吃瓜群眾忘了綠色奧運還在如火如荼地繼續著…… 該回神了!吃瓜群眾們,“綠色”雖然有益健康,但未免有些兒單調,跟著金石君來點“金色”吧!!! ▲里約奧運金牌含494克銀和6克黃金(含金量1.2%),約值587美元 別誤會,金石君不打算說里約奧運會(這一屆奧運會,實在是讓金石君失望透頂,各式各樣的黑幕看得金石君尷尬癥都犯了),不過是個1.2%含金量的牌子,咱們祖宗留下的印章分分鐘“秒殺”了它! 朔寧王太后璽 朔寧王太后璽,1954年陜西省寧強縣陽平關出土,各邊長2.4厘米,高2厘米,四川省重慶市博物館藏。 WHO IS “朔寧王”?據史料記載,朔寧王是東漢初公孫述封隗(kuí)(不認識這個字的主動向金石君道謝)囂的封號,這枚龜鈕金印“朔寧王太后璽”應為隗囂母親的遺物。 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用純金鑄成,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蛇鈕,蛇首昂起,蛇身盤血,背有鱗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109年,金石君的偶像漢武帝出兵征討云南,滇王自然干不過漢武帝,拱手降漢,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益州郡,封滇國國王為“滇王”,并賜“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史記》文獻記載的可靠。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那肯定是塊寶,不能用來隨葬,應代代相傳。但此印卻制作較潦草,莫非是滇人的仿制品? 漢歸義賨邑侯 駝鈕,高2.5厘米,邊長2.3厘米。字體為漢篆陰文,符節印璽,年代為西漢,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漢歸義賨邑侯金印”,用現在的話說,它是個“無父無母”的“流浪兒”,因為是誰頒發的,什么時候頒發的,尚無資料證明。 范陽公章 “范陽公章”金印,近方形,龜鈕,高1.98厘米,長2.27厘米,寬2.35厘米,經鑒定,純度為80%~85%,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這方龜鈕很有氣勢啊!方座,四足粗壯,座上面還有爪紋,頭部寥寥數刀,就刻劃出口、目,牛掰的不行!背殼邊緣刻劃一圈疊弧紋,表示龜的裙邊;背脊中部刻一列8個小圓圈,象征銀河;其兩側分別刻劃以雙線曲折連接的6個和7個小圓圈,代表南斗和北斗(一個字,很屌)。 關內侯印 “關內侯印”(漢),龜鈕,金質,2.4×2.4×2.1cm,1976年新泰市東石萊出土,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關內侯,爵位名,金石君查過,也是個大官。秦漢時置,為二十等級之第十九級,位于徹(列)侯之次。有其號,無國邑。一般系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征收租稅之權,可世襲。南北朝時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漢代大將衛青、李息等都曾被封為關內侯。 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由高純度黃金制成,重122.87克。龜鈕,鈕高2.121厘米,臺高0.945厘米,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學過篆刻的人,對這枚印璽應該對它特別熟悉(不熟悉今天看過后也就熟悉了),1981年2月江蘇省邗江縣甘泉鎮2號漢墓出土。此印是國內首個發現的漢代諸侯王璽,是漢代印璽中極為罕見的珍品,根據同墓所出器物銘文可以推知此墓主人為光武帝第九子劉荊,劉荊初封山陽王,漢明帝永平元年徙封廣陵王。 濩澤侯印 濩澤侯金質官印,印面邊長24×24mm,通高23mm,重145g。 提到這方印,金石君給大家漲漲姿勢。據考:濩澤,由上古時期綴于名山之間的一潭清池而得名,史書記載該池清澈澄瑩,不汗不竭,雨澇不漲,后雖逐漸消失,但因周圍水系豐沛,峻山環繞,自古被視為皇貴之地。先有舜帝自漁此地被帝堯發現終成華夏始祖,后有更始帝之后襲封于此。更始帝劉玄為東漢開國光武帝劉秀之族兄,因赤眉之亂被殺,光武帝念及手足之情,封其長子劉求于濩澤為侯,求后其子劉巡繼之。由是,濩澤可謂華夏一族血脈宗源發祥地之一。濩字古意雨水順檐而積,象征著財富由四方匯聚;澤之于中國文化更是涵義豐富雋永,常有澤被后人、兼濟天下之意。兩字合一便體現了積聚四方財富,澤及后人萬世的福祉深意。 漢委奴國王 關注金石印坊微信公眾號的印友應該很熟悉這方印了,金石君在這里任性地就不多做介紹了,送張飛機票給您,自己去看——漢委奴國王金印:日本為了它專門建了一座公園(點左邊鏈接即可) 和碩醇親王寶 1956年溥任先生捐,通高12.2厘米、長11.6厘米、寬11.6厘米,重6800克,現藏南京博物院。 “和碩智親王寶”金印,它是嘉慶皇帝冊封當時還是皇子的道光帝為智親王時所頒授的。這枚純金打造的金印以龍首、龜身為造型,重達10公斤,保存完好,沒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因為該印章是皇權的象征,所以一般會有另一枚印面相同、材質不同的印章以備日常使用(皇家的東西都當寶保護,不過確實都是寶)。 珍妃之印 高11.6厘米,長11厘米,寬11厘米,重6800克。 這方印背后是個悲傷的故事。此枚金印的主人是光緒(1875-1908年在位)的寵妃珍妃,珍妃后為慈禧推入樂善堂井中致死,死時僅25歲,正青春吶! 晉烏丸歸義侯 這枚印是西晉王朝賜給烏桓首領的,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館。 此印的背后故事很多,內容很長。比如:內蒙古烏盟涼城縣小壩子灘出土,同時出土的有“晉鮮卑歸義侯”金印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銀印等珍貴文物。這幾枚印與四獸紋金飾件同出,反映了烏桓與鮮卑的密切關系。 又比如:烏桓自被曹操擊破后,勢漸衰落。當時除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遷外,其它諸郡烏桓大多留居原地,并保有一定實力。直至兩晉,無論在塞外或塞內,烏桓的活動尚頻見史冊。西晉初,幽州北邊障塞內外烏桓分別歸附鮮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統治,并逐漸與鮮卑融合。 剩下的待你們自己挖掘咯(啦啦啦……)! 晉鮮卑歸義侯印 “晉鮮卑歸義侯印”金印,內蒙古博物館藏,這枚金印是西晉王朝賜給鮮卑烏桓族首領的印信。西晉王朝國力不足,對眾多游牧民族采用分封的懷柔政策。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出土的窖藏金銀器中,先后發現“晉鮮卑歸義侯”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等金印。 偏將軍印章 “偏將軍印章”,1982年出土于重慶市江北區嘉陵江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被定為該館”十大鎮館文物之一”。 “偏將軍”其名源于先秦,盛于兩漢。起先“偏”為編制單位,如“五十人為偏”(《周禮》),同時“偏”也有作將佐稱謂,如“司馬令尹之偏” 。從西漢開始至魏晉時期,“偏將軍”一職使用逐盛。 金制官印流行于漢晉時期,全國目前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存15枚。“偏將軍印章”傳世多為銀、銅質,此金質印為僅見。看來這枚金印還是挺特殊,特殊,殊的! 關中侯印 “關中侯印”金印,1985年南京直瀆山出土,系國家一級文物。 “關中侯”的始置年代在東漢末,沿至魏晉。“關中”地域所指,大約為河南省靈寶縣函谷關以西,陜西省中部一帶(呃,對于看不懂地圖,理不清地域的金石君來說,這地在中國的哪兒)。按漢制,關中侯爵17級,金印紫綬。 石洛侯 據《史記》、及《漢書》所載,石洛侯為城陽頃王之子劉敬,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獲封,至征和三年(前90)因罪被誅,在位二十四年。因而此印也就成為不可多得的斷代標準品,對,就是斷代,中國還是有好幾個斷代的歷史。 泰子 “太子”金印,含金量 98%強,重 74.7 克,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據研究,泰子即是太子,但不過是個短命的太子。墓主趙眛系第一代南越王趙佗之孫,不應封稱太子,所以推測這枚“泰子”印應是趙佗之子,趙眛之父的遺物。這位當年太子的身體不是很爭氣,竟活不過他的父親,未及嗣位就死了,將“泰子”印留給了他的兒子趙眛。眛死,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將它們(另有一枚玉質“泰子”印)一起放入墓中。 天元皇太后璽 北周金質天元皇太后璽,通高4.7厘米,邊長4.5×4.5厘米,重802.56克,1993年出土于陜西咸陽北周武帝孝陵,為獬豸鈕。 獬豸是古代傳說中能明是非辨曲直的神獸。天元皇太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為北方突厥汗國可汗之女,姓阿史那。568年,阿史那氏被迎接至長安,武帝慕其貌美及風儀,遂廢原配,封阿史那氏為武德皇后。 宛朐侯執 “宛朐侯執”金印,純金質,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藏。龜形鈕,龜首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飾有由外向內相套含的六邊形、五邊形、四邊形以象征龜甲。印臺為方形,四邊略有外弧,紐與印臺間有一圓形橫穿孔。印面刻白文“宛朐侯執”四篆字,1994年江蘇省徐州市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 文帝行璽 方形龍鈕金印,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藏,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是迄今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這枚金印鑄后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面槽溝內及印臺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劃傷,并遺留有暗紅色印泥,顯系長期使用所致,說明金印是實用印。印不就是拿來用的嗎?收藏也行啊!這,就當金石君沒說! 蠻夷侯印 高2厘米、邊長2.3厘米,蛇鈕。 印面陰刻“蠻夷(夷篆作弟)侯印”四字,刀跡顯露,筆畫勁利。印鈕蛇體盤曲,頭部居中昂起,靜中見動,形象寫實傳神。此印出土地湖南平江,漢、晉時代屬荊州,為蠻族聚居地區。此爵位當系蠻族首領所獲封,漢晉朝廷賜給南方蠻族官印,多用駝、蛇鈕,印文前并冠以朝號,此印未署“晉”,比較少見。 新保塞烏桓西梨邑率眾侯印 “新保塞烏桓西梨邑率眾侯印”,傳世品,早年流入日本(因歷史原因,中國有太多文物在國外了,唉!傷心事就不多提了)。新莽官印中,首字刻“新”者,是頒布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印。漢書:“五威將奉符令印綬,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蠻夷,皆即授新室印綬。”印文“西梨邑”是烏桓部落之名,“率眾侯”是新莽封烏桓之官號。此印是新莽授給內附之烏恒部落首領的官印。 宣成公章 龜鈕“宣成公章”金印,西晉,印面2.5×2.5厘米,重165.8克,1991年安鄉縣黃山鎮劉弘墓出土。 此金印龜首高昂,龜背拱起,尾下垂,四肢粗壯,腹下鏤空。篆體陰刻“宣成公章”四字,是墓主的爵位。同墓還出土了其它兩枚印章,一為雙面銅印,刻有“劉弘”、“劉和季”,為墓主的姓名及字;一為“鎮南將軍章”金印(別急,下文就有它的身影),為墓主的官職。這兩枚金印的出土,既證實了史籍所記的可靠性,也印證了晉代“四鎮”將軍位從公爵,皆假金章的制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右夫人璽 “右夫人璽”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為四個夫人中唯一黃金印璽。金印以龜為鈕,按照漢代禮制,夫人是皇帝和諸侯王妃妾的稱號,可以推斷,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國后宮的妃妾,漢代以右為尊,說明她應是諸妃之首。 鎮南將軍金印 這也是一枚我們比較“熟悉”的金印,前段時間在這篇文章(橫刀立馬保我南海,鎮南將軍出征在即)中,金石君就提過這方印。此印高2.2、邊長2.5厘米,1991年湖南省安鄉縣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湖南省安鄉縣文物管理所藏。 諸國侯印 金質方形,邊長2.5厘米,龜鈕,通高2.1厘米,重97克,印文為“諸國侯印”。1977年在即墨王村鎮小橋村出土,藏即墨市博物館(即墨市博物館……JI MO,好吧,金石君想多了)。 按說,被分封的諸侯都有這樣的金印,是一方諸侯權力的象征,而一般諸侯封地都會見諸于史書,因為分封諸侯這種嚴肅的事情一定會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這枚金印卻讓眾多的文物專家百思不得其解,即墨的地方史料及《山東古國考》中,都沒有此次分封的明確記載,僅在《山東古國考》中記載,商周時期有擬姓“諸國”,但此印到底是擬姓“諸國”的侯國印璽還是別的諸侯的侯印卻一直沒有考證出來,給歷史研究者留下了一道謎題。 大清嗣天子寶 大清嗣天子寶,通高16.2cm,印面14×14cm,金質,交龍鈕。 據《交泰殿寶譜》,此寶作“以章繼繩”之用。璽文朱文,玉筋篆,左滿文本字,右漢文篆體。制度規定其'以章繼繩″,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標準而行事,是清二十五寶之一。“繼繩”之意為“繼繼承承”,即繼承,皇位繼承時使用的玉璽,代表國家行使權力(金石君看著就覺著很有氣勢,不知道摸一下能不能沾點皇氣,轉轉運)。 魏歸義氐侯 曹魏時期短暫,頒布給少數民族王侯的印極為罕見。“魏歸義氐候”印應是曹魏政權賜予隴南一帶氐族酋長的。 晉歸義氐王 “晉歸義氐王”、“晉歸義羌侯”印應當是武帝到晉惠帝之數十年間賜予隴南一帶的羌、氐族酋長的。漢晉時代,氐族散居於西北及四川地區,不同分支有青氐、白氐、蚺氐等,“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魏略·西戎傳》)。“歸義”是中原朝廷對邊藩歸附行為的懿美。晉朝賜予氐族王印多銅質或鎏金,此二印為金質,與內陸諸侯王同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晉時復雜多變的民族關系。 晉歸義羌侯 氐、羌是我國古代生活在甘肅、青海、四川西北一帶的少數民族,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數民族要高。氐、羌族的這兩種社會組織,也就是常說的“遠夷”與“近夷”,“近夷”也就是“編戶”,他們與漢民一樣交租、納稅、服役,聽候地方官的直接派遣,其酋長所授官職與漢民族大致相同,而不再用“歸義”等用詞。因此“歸義”一詞僅用于“遠夷”或非“編戶”酋長。 看完這些金色是不是一下覺得這世界又變好了呢?忘掉“綠帽子”、忘掉“碧池”,也忘掉滿屏的王寶強吧!同時也忘掉娛樂圈戲子們的誓言。李晨說會一直保護張馨予,謝霆鋒說不介意張柏芝的過去, 文章說這輩子最驕傲的是馬伊琍……而真正永恒不變只有這些金燦燦的金印(更多金印,歡迎印友在下方留言,給金石君漲漲姿勢)。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果您愿意支持更多原創文章,請不吝打賞,金額不限,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