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清官包拯,清廉有聲,可謂婦孺皆知。他教子有方,曾經給子孫留下《包拯家訓》。雖然只有短短37字,卻是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包拯家訓》全文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告誡后世子孫,當官不得貪贓枉法,否則開除族籍,不準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墳;不遵家訓,不從吾志,就不承認其為包氏子孫。這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包拯囑咐家人,把《家訓》刻石,豎立在堂屋東壁,警戒后人。 查閱史料,《包拯家訓》,最早見于南宋吳曾所撰筆記著作《能改齋漫錄》,除記載家訓外,尚有如下文字:“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近期研究家譜,筆者有幸在清道光13年刊印的《包氏宗譜》上,首次發現包拯手書《家訓》。包拯家訓手跡,遒勁有力,世所罕見,彌足珍貴。首題“家訓”,落款為“拯書”。包拯手書《家訓》,足證吳曾所載錄的《包拯家訓》,確切無誤。 重見包拯家訓,目睹包拯手跡,其凜然正氣,清廉之風,仿佛仍在身邊,無不鼓舞世人。包拯手書家訓,歷經滄桑,重見天日,幸甚至極!傳家至寶,字字珠璣,教化子孫,千秋傳承! (柳哲) |
|
來自: 老劉tdrhg > 《四十六、家訓/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