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針八法中撥、提、掃、搖、挑五法的運用 及撥針治療中的點、線、面、體 張金學 新中醫診療體系講師團成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新中醫分會常委,副主任醫師,東營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中華物理與康復學會山東分會委員,山東省康復醫師協會委員,山東中西醫結合康復學會山東分會委員。曾被評為“東營市優秀中青年中醫師”,“東營市人民醫院十佳醫生”。 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以增強理論知識和提高業務技能為基礎,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的理論技術指導業務工作,能熟練掌握康復醫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癥的診治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康復醫學科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尤其在中藥結合針灸、針刀、刺骨術、撥針、銀質針、埋線、巨針巨刺、推拿等中醫醫療技術治療偏癱、截癱、重型顱腦損傷后遺癥、頑固性頭痛、頸椎病、腰突癥、肩周炎、膝骨關節炎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有很強的解決臨床疑難病情的能力。發表國家級刊物論文3篇,出版專著3部,省級刊物論文4篇,專利5項,有2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一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王自平院長的學生,是新中醫理念的學習者和新中醫療法的實踐者。非常感謝王院長和南京新中醫研究院給我機會,能在這個平臺上和全國的同行交流。現在我結合經絡與筋膜學談一談撥針八法中撥、提、掃、搖、挑五法的運用及撥針治療中的點、線、面、體。 2015年7月,我參加了南京新中醫研究院舉辦的中醫微創高級進修班,王院長在講課時反復強調一句話,說“筋膜學為新中醫的騰飛插上了翅膀”。為什么筋膜學這么重要呢?筋膜學是講什么的呢?它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呢?原來它要解決的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涉及的最基本的物質部分-經絡研究,也就是要回答經絡的物質基礎是什么,經絡和穴位的實質結構到底是什么。
可能有人要說,經絡學說從《內經》至今已經非常成熟了,再這樣研究有什么用處嗎?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學習一下經絡學說的定義,《針灸學》中對經絡學說的定義是: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系統理論。它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面,而且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調節人體各部的通路。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奇經八脈等組成。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系,使人體臟腑組織器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正如李梴的《醫學入門》指出:“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但是沒有說經絡的解剖學實質是什么。 可能有的學員要說了,我們是新中醫,是挖掘《內經》中東西,那么好,我們看一看《內經》中對經絡腧穴的相關論述。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經脈第十》,指出:“經脈者,常深不可見也”,說明經脈在體內深不可見,沒有具體說明它是什么,進一步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別第十一》進一步強調:“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的生存,維持健康狀態都是由經絡決定的,作為一名醫生,我們判斷疾病的成因,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確定治療的方案,判斷預后都與它密切相關,而粗率的醫生認為經絡很容易掌握,而高明的醫生認為要精通他很難;粗率的醫生容易忽略,而高明的醫生才會認真鉆研它。我們在治療時穴位刺激是我們重要的方式,什么是穴位呢?穴位與經絡有什么關系呢?腧穴之名,始見《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穴所發,各有處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在論述腧穴時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靈樞·小針解》進一步解釋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這些論述說明了經絡與腧穴的密切關系,即腧穴不是孤立于體表的點,而是與體內臟腑組織器官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并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也就是說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經絡腧穴與臟腑相關,內外相應,這樣就使腧穴-經絡-臟腑相互聯系,內通外達。臟腑病癥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腧穴,而體表腧穴施以針灸,也能通過經絡作用于臟腑。腧穴和經絡是我們新中醫療法施術的部位,我們投身新中醫,想提高自己的水平,成為一名高明的醫生,是我們每一位新中醫人的夢想,因此我們因該好好學習掌握。 經絡和腧穴的解剖學實質到底是什么,《內經》中沒有明確的回答,經絡實質的筋膜學理論,認為人體筋膜支架是經絡的解剖學基礎,其中“穴位”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經感受器和活性細胞而能產生較強生物信息的結締組織匯集處,“經脈”為“穴位”間具有解剖學結構相連或神經傳人接近的筋膜結構,中醫經絡在人體發揮與筋膜系統相似的自體監控修復與支持儲備功能,由于筋膜結締組織遍布人體全身,因此可以說全身均是穴位,臨床所講的“穴位”與“非穴位”、“主穴”與“輔穴”之間只有信息量的區別而沒有質的區別,這也很好的解釋了我們臨床中所遵循的“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 筋膜學研究認為,筋膜在人體內部所形成的軟支架由淺入深由5種結構構成:真皮致密結締組織;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淺筋膜);肌肉表面疏松結締組織(深筋膜);肌間隔和肌間隙結締組織;內臟器官門、被膜和內部間隔結締組織。人體大部分穴位的針刺部位均位于筋膜內的不同層次,其中位于肌間隔和肌間隙結締組織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結締組織和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層。這說明筋膜在體內是立體分布的。 一種理論要讓人們信服,就要經的起質疑,當時我在學習原林教授筋膜學的過程中,曾經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上述5層筋膜結構未提及骨骼中有無筋膜,也就是沒有說明骨骼中有無經絡存在。《靈樞·本藏》中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毫無疑問骨骼中一定存在經絡,若筋膜學不能說明這一問題,那它就存在缺陷,是不完整的。在學習筋膜學中運動系統的筋膜分布講到:骨骼的內、外表面都覆蓋有結締組織,也就是骨內膜和骨外膜;筋膜學中循環系統的筋膜分布講到:血管壁的外膜由疏松結締組織組成,其中含螺旋狀或縱向分布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并有小血管和神經分布。也就是說,骨內膜和骨外膜以及血管壁的外膜都有筋膜,也就是說都有經絡的存在,只要骨骼中有筋膜存在,也就能說明骨骼中有經絡的存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骨的大體結構。骨質分為密質骨和松質骨兩種類型,骨密質的骨板有環骨板、哈弗斯骨板和間骨板三種排列構筑形式。哈弗斯骨板介于內、外環骨板之間,并以哈弗斯管為中心呈同心圓式平行排列,有10~20層,并與哈弗斯管共同組成哈佛斯系統。哈弗斯管也稱中央管,內有血管、神經及少量結締組織。骨內膜是一層含散在的梭形細胞的結締組織,除襯附在骨髓腔面以外,也襯附在哈弗斯管表面以及包在松質骨的骨小梁表面。骨內有血管、神經、骨內膜,也就說明筋膜存在于骨內,也就是說骨內存在經絡。這樣,筋膜也就具備了經絡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特點。 第二個問題:經脈有十二正經、有奇經八脈,又分陰經陽經,在本質上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原老師您憑什么說它都是筋膜呢?這個問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中說到:“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也就是說經絡雖有陰陽之分,但都屬于同類,上下會通,經脈與絡脈相互貫通,就好像圓環一樣沒有結尾。這樣說來我們提的這個問題,原老的筋膜學能解釋。 結合中醫學經絡系統與筋膜學中筋膜系統的對應,從筋膜學的觀點看,針灸療法的作用機制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各種機體外部理化因素(針灸等)刺激筋膜上較強生物信息點,從而激活、強化筋膜系統,使刺激區局部筋膜結構發生生物形態改變,產生生物信息(主要是生物電信息,包括機械牽拉引起筋膜內豐富的神經末梢和各種感受器發放神經電信號),造成微循環、基膜通透性、受體構型、通道開閉、信號轉導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改變,激活并增強筋膜系統的自體監測與調控功能,調動筋膜中儲備的干細胞向功能細胞分化發揮修復損傷作用,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參與下,調節人體功能細胞的生命活動(修復和再生)和機能活動(活性程度)。《靈樞·海論》說到:“余聞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于營衛氣血。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這就話的意思是:談到刺法,總是離不開營衛氣血,人體運行營衛氣血的十二經脈,在內聯屬于五臟六腑,在外聯屬于肢體關節。咱們的治療刺激經絡,也就是透過調氣血來達到我們的治療目的,筋膜學如何解釋,也就是說筋膜學中筋膜那是氣、那是血呀?更具體一點說,我們在治療過程中要“得氣”,中醫所說的“氣”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和營養作用;“血”則能夠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是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筋膜學如何解釋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通過各種機體外部理化因素(針灸等)刺激筋膜上較強生物信息點,從而激活、強化筋膜系統就是我們刺激穴位和經絡,使刺激區局部筋膜結構發生生物形態改變,產生生物信息(主要是生物電信息,包括機械牽拉引起筋膜內豐富的神經末梢和各種感受器發放神經電信號)就是我們刺激穴位和經絡得氣的過程;基膜通透性、受體構型、通道開閉、信號轉導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改變,這些變化一定表現在局部或整體功能的改善或提高,也就是氣的變化,微循環的變化也就是血的變化,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筋膜學的話,那它確實很好解釋經絡的實質,也能解釋經絡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調節人體各部的通路這些功能。 ![]() ![]() 前一段時間,有些同仁對針刀、刃針、針灸、手法等發表自己的看法,秦禮奎老師做了一次總結:都好,王院長新中醫的理念,雜合以治。確實是這樣,《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有這樣一段話:“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這局話的意思是九針各有不同的適應癥,其形狀不一,要根據病情選用,才能適合需要,這是針刺治病的重要環節。《靈樞·官針》也說到:“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也是這個意思。因病選針、揚長避短,《內經》中的先師已經和我們說的很清楚了,如果再為這些事情爭吵,老祖宗會對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發出“孺子不可教也”的嘆息的。《靈樞·官針》中還有一句話:“病在中者,取以長針”,就是說病在內的,可用長針,針對針具的革新,2004年原林教授在《人體自體檢測與調控系統(筋膜學)*———經絡有關的解剖學基礎》這篇論文中有如下論述:“目前臨床所用的針灸器具幾千年未有大的改變,在認識到針灸的作用方式是旋轉牽拉筋膜產生神經沖動這一基本要素后,可考慮改變針體的粗糙程度,增加刺激效果”。咱們在臨床中常用的針具有毫針,刃針、針刀、火針、芒針、銀質針、內熱針、鉤針、刺骨針、埋線針、圓利針,鈹針等等等等,我在臨床運用中的體會是:在充分牽拉筋膜也就是經絡方面,與上述針具相比,王自平院長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的現代撥針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什么這樣說呢?咱們回想一下,王院長在做撥針時,首先用醫用定點筆定一個進針點,以點為中心畫幾條線,每一條線根據治療的需要可通過真皮致密結締組織撥向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淺筋膜)、肌肉表面疏松結締組織(深筋膜)、肌間隔和肌間隙結締組織等不同層次,撥法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同層筋膜或者是不同層次的筋膜多點連一線的過程,它可以同時影響筋膜上多個較強生物信息點,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刺激一段經絡和多個穴位,從而使激活、強化筋膜系統也就是經絡系統的作用變強,而線線成面、面面成體的立體刺激,使上述作用產生協同和放大效應,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治療臟腑疾患過程中,綜合運用撥針八法中的撥、提、掃、挑、搖五種方法,實現由淺入深5種軟支架筋膜所組成的筋膜系統,也就是經絡系統的立體拉動,通過內臟器官門、被膜和內部間隔結締組織影響相關臟器,達到,點、線、面、體的全方位治療,充分激活了相關臟腑的支持與儲備系統的功能。因此在胸腹臟器疾患的調整和治療方面,撥針具有其他針具不可比擬的優勢。王老師治療多名癌癥患者取得顯著效果,充分驗證了撥針術的神奇。我現在開始嘗試運用撥針治療原先認為不可能治好的臟腑器質性的疾病,也就是咱們中醫所說的癥瘕積聚,或者是免疫系統方面的一些疑難雜癥,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所說:“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閉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以上是一個新中醫的學員新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運用新中醫療法撥針的心得體會,是新中醫的一名學生向王院長和新中醫各位老師交的一份作業,借此機會和各位同仁做一次交流,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下面是我總結的撥針八法口訣分享給大家,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鳴 謝 感謝山東省東營市人民醫院張金學主任創作此文并不吝供稿!
特此鳴謝 南京新中醫學研究院 2016年8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