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治肺系病臨證思路 13-02-18 傳播中醫館 張偉治肺系病臨證思路張偉治肺系病臨證思路。張偉認為在慢支急性起病過程中,或因外感風熱,或因寒郁化熱,或因痰郁化熱,或因痰化熱而致咳喘發作或加重,咯吐黃稠痰甚或痰中帶血,其病機除肺氣失于宣降外,熱邪灼肺之陰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肺血熱甚,迫血妄行,損傷血絡,則可見痰中帶血等,故張偉臨床治療此類病人時多采用清肺涼血化瘀法。張偉認為間質性肺疾病應虛、瘀、痰三因并治,調其陰陽是治療間質性肺疾病的根本所在。 裴正學臨證經驗。裴老認為治療此病時應汲取中西醫之所長,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病機復雜,癥候多種多樣,首先要利用現代醫學前列腺液化驗、前列腺液培養、前列腺B超等手段來確診,再辨中醫之濕熱互結、氣血瘀阻、脾腎虧虛等證,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大大增強了其準確性,使診療過程認準方向,直中疾病要害,正如裴老常說“我們不能在大海中捕魚,十勞不獲,而是要在漁網捕魚,每勞必獲”,這就是辨病與辨證結合的優勢; 周華臨證應用全蟲粉_蜈蚣粉_鹿角粉經驗 15-01-22 金鑫康復堂 證應用全蟲粉、蜈蚣粉、鹿角粉經驗介紹如下。周華臨證應用全蟲粉、蜈蚣粉、鹿角粉經驗。摘要:該文著重介紹周華老師運用全蟲粉、蜈蚣粉、鹿角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經驗,認為胸痹的主要病機為。心之所以治腎,而治腎之所以治心?!边@種“心腎相。心痛時,以全蟲粉、蜈蚣粉、鹿角粉單獨沖服為必用。在處理心腎關系上立足心腎相交、心本乎腎,胸痹的主要病機是心。因此對于胸痹心。以行氣活血通絡治標為主,有情之鹿角粉以溫補腎。 【pdf】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衣之鏢編著 學苑出版 14-06-20 johnney908 【pdf】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衣之鏢編著 學苑出版【pdf】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衣之鏢編著 學苑出版【pdf】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衣之鏢編著 學苑出版作者:衣之鏢撰著,趙懷舟校字出版社:學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8-1封面。 熟讀經典勤臨證發皇古義創新說 13-11-03 傳播中醫館 熟讀經典勤臨證發皇古義創新說編者按 研讀中醫經典,勤于臨床實踐,是培養高級中醫藥臨床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其次還要學習中醫文獻學知識,如馬繼興先生主編的《中醫文獻學》。所以,中醫工作者,應該重視案頭書的選擇與閱讀.王教授指出,中醫經典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之所以每位學人入寶山而收獲不同,關鍵取決于自身的“鑒寶”能力,顯然“鑒寶”水平需要不斷的提高,那么,從根本上戒除讀經典常犯的偏差就非常重要。 田老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證屬氣滯水停、本虛標實者為夥。其常用方藥為:黨參、白術各12g,茯苓、蓮米各15g,炙甘草6g,陳皮、葛根、故脂、肉豆蔻、吳茱萸、烏梅炭各10g,山藥20g,砂仁5g,苡仁30g。因心主血而生血,脾統血而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每擬歸脾湯加減而鞏固療效。其止崩漏方藥為:生地炭、白茅根各30g,丹皮、黃柏各10g,紅參6g,白術12g,茯苓、阿膠各15g,黃芪20g,地榆炭、貫眾炭各30g~60g,三七末6g等。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作者:朱進忠@@ 重 15-02-16 人和健康lian 235 人已讀。634 人已讀。514 人已讀。443 人已讀。597 人已讀。437 人已讀。478 人已讀。508 人已讀。662 人已讀。493 人已讀。489 人已讀。175 人已讀。263 人已讀。405 人已讀。204 人已讀。190 人已讀。303 人已讀。543 人已讀。456 人已讀。192 人已讀。155 人已讀。451 人已讀。438 人已讀。402 人已讀。364 人已讀。487 人已讀。219 人已讀。1035 人已讀。442 人已讀。1124 人已讀。162 人已讀。349 人已讀。737 人已讀。 臨床上常見的失眠中醫證型及中醫藥治療優勢 15-02-11 linjinglin 臨床上常見的失眠中醫證型及中醫藥治療優勢。在臨床上,失眠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的質量,使用鎮靜安眠類藥物及一些抗焦慮藥物是目前較常用的治療方法,許多患者不能接受服用安眠藥入睡,也有患者不能接受是焦慮或抑郁的診斷,總結了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失眠患者的一些新的證型特點以及處方療效,供大家分享指正。以上僅僅是一部分證型特點,大多數患者還有兼夾證型、需要細細辨別。 在馮世綸的六經辨證思維中,大青龍湯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屬"太陽陽明病方證",薏苡附子敗醬散證、白虎湯證屬"正陽陽明病方證"。小柴胡湯適用于小柴胡湯方證,小柴胡湯方證屬于少陽病方證,臨證當首辨少陽病。馮世綸認為,桂枝茯苓丸與桂枝湯同治太陽病,但桂枝茯苓丸方的適應證是太陽病合并瘀血證,由于瘀血證的存在,使得桂枝茯苓丸方證并不表現為典型的太陽病,也與桂枝湯方證表現相去甚遠。關于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證。 黃煌教授臨證思維特點探析 15-11-29 龍吟1964 黃煌教授臨證思維特點探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