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聚焦王羲之上 上一堂課講到,古人學書法,是先學筆法。而筆法的主體是王羲之體系。如果你真的想學書法,就要好好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認的“書圣”,學書法避不開王羲之,就好像研究儒學避不開孔子一樣。 5.1王羲之的時代 第五個問題,歷史上優(yōu)秀的書法家很多,為什么王羲之地位最高,最受尊崇?一個人的成功,無不是外因和內(nèi)因配合,內(nèi)因是本身的條件,是個人才華、勤奮、素養(yǎng),這些當然很重要。外因就是環(huán)境,王羲之的時代,造就了王羲之。 A、個性的價值被肯定 王羲之的時代產(chǎn)生了兩個肯定。什么是兩個肯定呢?第一個肯定,是對人個性的肯定。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人的個性極其復雜,極為豐富多彩。個性是文學藝術的主題,人有個性好不好?劉備、關羽、張飛一個樣,你能接受嗎?不承認個性,文學藝術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現(xiàn)對象。 孔子解釋什么是“仁”,強調(diào)“克己復禮”。《論語·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就是約束自己,每天都要照著“禮”去做,這就是“仁”。顏淵再問“具體怎么做?”孔子告訴他,不合禮的事情,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講,不要動。孔子的意思是所謂“愛人”,就要每天時時約束自己。如果社會上人人都這么做,“仁”就實現(xiàn)了。
魏晉“玄學”是反禮教的。你看嵇康這樣說,“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說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強調(diào)個人自由,隨心所欲,一時成為風氣。孔子所說的人是社會的人。玄學所說的人,是個體的人。肯定“個性”,對于藝術發(fā)展有極大的意義。 字如其人,書法是最合適表現(xiàn)個性的。美學家,北大哲學系主任宗白華教授,高度評價書法。他寫過一往篇《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原載1940年《學燈》,后來收入他的文集《美學散步》。《世說新語》是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魏晉時候人的個性表現(xiàn)。書中宗先生這樣說:“中國獨有的美術書法——這書法也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是從晉人的風韻中產(chǎn)生的。魏晉的玄學使晉人得到空前絕后的精神解放,晉人的書法是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體、最適當?shù)乃囆g的表現(xiàn)。”他又說,“個性價值之發(fā)現(xiàn),是《世說新語時代》的最大貢獻,而晉人的書法是這個性主義的代表藝術。”宗先生對于晉人的行草藝術,評價最高。他說:“這抽象的、音樂似的藝術,才能表達出晉人空靈的玄學精神和個性主義的自我價值。” B、藝術的價值被肯定 藝術有價值嗎?從事藝術有意思嗎?人生是否需要藝術?教育可以沒有美育嗎?所有這些,都是懷疑藝術的價值。實際上到現(xiàn)在還有一大幫人,認為藝術沒有什么價值,不創(chuàng)造GDP。其實在歷史上,魏晉時就已經(jīng)給出了肯定的答復。藝術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味,提高人的審美。不懂審美就是俗人,品味好就是雅人。產(chǎn)品沒有藝術的因素,就是低俗品,進不了高級市場。學習藝術是美育,美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藥與酒的關系》一文中這樣說:“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和“為功利而藝術”相對。如果藝術脫離了功利的層次,就達到了文藝的自覺。自覺藝術,為滿足自己的心。 李澤厚(1930-),哲學家,著《美的歷程》。在這本書里,他說:“(文的自覺)是相對于西漢文人'助人倫、為教化’的功利藝術而言。如果說,人的主題是封建前期的文藝新內(nèi)容,那么,文的自覺則是它的新形式。” 魏晉以前,是功利藝術,也就是說,藝術必定符合一種社會的實用。魏晉以后,是自覺藝術,藝術是人生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審美。唱歌、跳舞、彈琴、繪畫,都是滿足于自己的心,這就叫自覺。 5.2漢字書寫史的三個階段 第一堂課,我講了3種“體”。這3種體,實際上表現(xiàn)出漢字書寫史的3個階段: 1、書寫字體,記錄語言。 2、發(fā)展書體,以應實用。 3、創(chuàng)造筆體,表達個性。 字體從造字開始就有,有了文字就有書寫,一直延伸到今天,將來也會延伸到將來。 書體的產(chǎn)生,主要集中在秦漢時期,這是功利性的藝術。 魏晉開始,書法達到自覺。書法家努力創(chuàng)造書風,表達個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了偉大的藝術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從書體向筆體轉(zhuǎn)折點上的關鍵人物。 李澤厚先生說:“所謂'文的自覺’,是一個美學概念,非單指文學而已。其他藝術,特別是繪畫與書法,同樣從魏晉起表現(xiàn)著這個自覺,他們同樣展現(xiàn)為講究、研討、注意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的過程。”正因為達到了藝術自覺,所以興起了研究創(chuàng)造規(guī)律,發(fā)掘技法的熱潮。 在兩個肯定的情況下,各種藝術大發(fā)展。藝術以前被視為小道,東晉時期,整個社會卷入了書法狂潮。
5.3王羲之的繼承和創(chuàng)造 漢末魏晉時期,書法還在隸書巨大的影響之下,當時最出名的有兩個書法家,張芝和鐘繇。 一是寫草書的張芝(?-192),字伯英。這是張芝的章草《秋涼平善帖》①。 二是寫真書的鐘繇(151-230),字元常②,他年輕時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來做到太尉,是曹魏政權的高官。他最著名的、最拿手的就是章程書,或者叫真書、楷書。章程書已經(jīng)在第一堂課中介紹過了。這是鐘繇的代表作《薦季直表》③。 王羲之有兩個書法老師: 幼年時的書法老師,是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名衛(wèi)鑠,夫家姓李。衛(wèi)氏家族出過很多書法家,如衛(wèi)覬、衛(wèi)恒等等。他們很熟悉張芝和鐘繇的筆法,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一種新體,叫“藁草”。上圖是清吳友如的《衛(wèi)夫人教王羲之書法》④。王羲之和衛(wèi)家的關系,最可靠的記錄是羊欣《古來能書人名》所說,“晉中書郎李充母衛(wèi)夫人,善鐘法,王逸少之師。”古人有名有字,逸少是王羲之的字。“鐘法”,就是鐘繇之法。有些人認為,王羲之《姨母帖》②就是紀念衛(wèi)夫人的,這是帶有鐘繇風格的作品。
王羲之另外一個書法老師,就是他的叔父王廙(yì)。王廙曾經(jīng)被認為是東晉書畫第一。羊欣《古來能書人名》也提到王廙,“瑯琊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謹傳鐘法。”瑯琊指山東臨沂,這是王家的故鄉(xiāng)。“章楷”就是章程書,王廙也是傳鐘繇之法的。 我們來比對一下,把王廙《祥除貼》③第一句和鐘繇《力命表》第一句做個比較④,可以看到,確實非常相似。
王廙也寫草書,熟悉張芝的草法。這是他的草書作品《七月十三日帖》⑤。把《七月十三日貼》跟張芝的《秋涼平善貼》比較⑥一下,也是非常相似。證明王廙對張芝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所以,王羲之的書法來源,是繼承了張芝、鐘繇、衛(wèi)氏這些書法家庭的傳統(tǒng)。但是,他的老師衛(wèi)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沒有脫離張芝和鐘繇的籓籬,沒有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新體。 唐代孫過庭《書譜》說:“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真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鐘繇是真書的代表人物,張芝是草書的領軍人物。鐘繇、張芝各專一體,而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兩種書體的優(yōu)點集中于一身,這就是王羲之的優(yōu)勢。 王羲之有什么創(chuàng)造呢?王羲之不是簡單學習前人。王家有個后代,就是南齊大書法家王僧虔,他在《書論》中說:“亡曾祖領軍洽與右軍俱變古形,不爾,至今猶法鐘張。”“領軍洽”就是領軍將軍王洽,他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軍”就是右軍將軍王羲之。這句話透露出一個消息,當時王家這兩位都在努力,希望改變鐘繇、張芝的“古形”,創(chuàng)造新體。王洽:王羲之堂兄弟,王導第三子。見《淳化閣貼·辱告帖》⑦。王洽雖然書法也很有名,但是創(chuàng)造新體這一方面不大成功,遠遠不及王羲之。
張芝的草書,鐘繇的真書,都帶有隸書的痕跡,歷史上評為“古質(zhì)”。,王僧虔就說他們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變?yōu)椤敖皴保褪秋L格妍麗,被稱為“今體”,這就是王羲之的創(chuàng)造。 比較一下就知道,左邊的是鐘繇《薦季直表》,你可以看到,字形較扁,隸書的意味很重。右邊是王羲之《蘭亭序》,字形方正,風格秀逸。這種書體,大受歡迎,流行到現(xiàn)在近1800年了,成為書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動。 唐代張懷瓘《書斷》這樣評價王羲之:“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nèi)f化,得之神功。”這評論非常精到。王羲之(307?-365?),字逸少,東晉右將軍,人稱“王右軍”。 6、王羲之的筆法傳下來了嗎? 上一堂課,主題是學書法應該先學筆法。我引用潘伯鷹先生的論述,王羲之的偉大成就,就是把隸法移到真行草書之中,成為新的體勢。那么問題來了,王羲之的筆法有沒有傳下來呢?接下來,我就講這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