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壹盆景”關注,每日20.00更新 ▲岱廟圍墻上的古柏根干裸露、神枝沖天,老態龍鐘、舍利飛揚,彰顯著齊魯大地的文化底蘊和風韻。 ▲黃山一景。自然界的樹木靠天生存,雨水多的年頭它生長旺盛,遇到干旱天氣它就要死亡。一般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樹木最為多見。尤其在一棵樹上反映出來的,有死的一部分,也有活著的,生死團抱在一起,展現出大自然中生命的頑強和一種天然的神韻。 ▲直干樹的培養可以走捷徑。在扦插苗時選用直的,生根后直接上盆。培養一本多干式,扦插苗成活后上盆,將基部的芽點上端剪去,也可以將枝條橫向栽植,把枝條直接埋在土面上,一年后接地的枝條出現生根、連根,也很有趣味。用扦插苗培養微型、小型盆景,它的變化萬千,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形態。 ▲怎樣解決小樹不老的問題?像對節白蠟、小葉冬青、米葉冬青、榔榆、爬地蜈蚣、火棘等,利用它們生長速度快的特點,長到一定的粗度,在冬季修剪完后,運用“大自然造就法”,借鑒古樹、老樹的蒼老之態,合理化、藝術化地運用技法,加快制作培養過程,才能把微、小型盆景升華到“小老頭”樹的老辣之姿。 運用技法 (一)樹干加工,仿受病蟲害而出現的孔洞。可以用雕刻機在比較呆板的基干接點部雕刻出下大上小的不規則三角形,深度為干的1/3至1/2即可,切忌選在正面。同時,在干和根部四周選比較突出的部分進行多點蹭皮。隨著蹭一下皮層,這樣干和根部愈合后是連在一起的。 ▲“小老樹”雕刻過程:①利用手拿雕刻機對小樹加工②雕刻出長形疤痕③雕刻旋轉疤痕④對基部雕刻不等邊三角形的空洞 (二)對底部的枝條,撕裂出的部位所出現的疤痕,它的形狀是上大下小,一般有逗號的形狀。用雕刻機從上向下雕,一定要根據樹干的比例來掌握,過大失去比例,過小經過愈合后會出現合并。這種做法主要是向下部撕裂的效果。隨著木質的腐朽,皮層的愈合會產生妙不可言的藝術效果。 ▲數次雕刻愈合后的效果 (三)表現自然古樹干的扭曲法。根據樹干與枝的走向,有方向性地扭曲姿態,但樹干又表現不出來,這就要依據整體的變化方向,對樹干從底部到枝干部進行皮層劃痕,要有深有淺,輕重一定要掌握好,且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界出現的物體撞擊的疤痕,形態不一,多數表現為中間大兩頭小,處理這種疤痕時只需將木質露出來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