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指揮家;楊嘉仁(1912--1966)廣東中山縣人;黎國荃(1914年--1966)年輕時是國內知名;陳傳熙(1961--)廣西水口關人;李德倫(1917--)北京市人;黃飛立(1917--)廣東番禺人;江大學生物系畢業并留校任教,常參加社會上的音樂活;秦鵬章(1919--)原籍江蘇無錫,生在上海;司徒漢(1923--)廣東開平人;嚴良(1942--
中國著名指揮家
楊嘉仁 (1912--1966)廣東中山縣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唯一的男性畢業生。1940年畢業于美國密執安大學音樂學院研究部,獲音樂教育系和理論系的兩個碩士學位?;貒笤谏虾Jゼs翰大學,滬江大學和上海音專任教,并出版了《曲式學大綱》等著作。1953年在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指揮的無伴奏合唱曲《半個月亮爬上來》獲得合唱銀質獎章,后又應波、德、蘇等國邀請訪問演出,均獲好評。1957年9月被邀請為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藝術競賽評委會評委。他聽覺敏銳,排練風格細致而又風趣,對作品有獨特的理解和豐富的指揮經驗,常被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邀請為指揮。1956年任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指揮家樊承武、卞祖善、陳燮陽、夏飛云、鋼琴家顧圣嬰等曾受教于他。馬革順(1914--)生于江蘇南京。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中學畢業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隨奧地利音樂博士史達士學習。抗戰勝利后,赴美國威士明特合唱音樂學院專攻合唱指揮,獲碩士學位。1949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并從事合唱訓練,和指揮法的研究,著有《合唱學》一書。他指揮的合唱作品,音樂形象準確,咬字吐詞清晰,聲音統一、整齊,并富有"彈性";在指揮技巧上力求達到"用最小的動作,達到最大的效果"。1981年2月,應美國合唱指揮家協會邀請,前往美國二十一所大學進行講學和舉行音樂會,并獲威十明特合唱音樂院"榮譽院士"稱號。 黎國荃 (1914年--1966)年輕時是國內知名的小提琴家之一,后任中華交響樂團的指揮。四十年代初在國統區參加進步音樂活動。后在陶行知主辦的育才學校音樂組任教。建國后任中央歌劇舞劇院首席指揮,先后指揮演出了中、外大型歌劇《白毛女》、《赤葉河》、《草原之歌》、《劉胡蘭》、《茶花女》、《蝴蝶夫人》和舞劇《寶蓮燈》、《紅色娘子軍》、《天鵝湖》、《海俠》等。1964年任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指揮組組長。曾先后赴蘇、波等國訪問演出。他的指揮具有內在的真摯情感,處理細膩而準確,善于發揮不同樂隊的水平與潛力。黃貽均(1915--)江蘇蘇州人。出生于音樂世家,從小即接受系統嚴格的音樂教育。1935年在上海國內音專從黃自學習作曲,兼學小號;1937年同時在上海工局樂隊任小號演奏員。1941年畢業后,曾在上海藝術劇團、國風劇團任作曲和指揮。1946年起在當時的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任小號、圓號演奏員。解放后該團改為上海交響樂團,從1950年起正式任該團指揮。五十年代在出訪時曾指揮過芬蘭、蘇聯等國家的交響樂團演出,均獲得好評。幾十年來曾指揮過從古典樂派到現代派的中外作曲家的許多交響樂作品。1981年曾應卡拉揚領導的柏林交響樂團邀請,在西柏林舉行了該團建團九十九年以來第一次與中國指揮家合作的音樂會,并受到了贊賞。他的指揮嚴謹、細致,層次清晰,線條分明,動作干凈利落,是有影響的樂隊指揮家。 陳傳熙 (1961--)廣西水口關人。193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上海國立音專,專修鋼琴與雙簧管。1946年入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任雙簧管演奏員。1951年隨中國青年文工團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之后,在蘇、匈、保、捷等國訪問演出。在任上海交響樂團指揮期間,曾演奏過中外作曲家的精品。1958年秋調任上海電影樂團指揮后,已為二百五十余部影片配錄了音樂。他實踐經驗豐富,只要看到總譜,就能根據影片的長度準確地判定樂曲的節奏時值,使樂隊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配樂任務。 李德倫 (1917--)北京市人。1946年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隨后任延安中央管弦樂團指揮。建國后,先后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指揮。1953年后,到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阿諾索夫指揮班上作研究生。1957年回國,任中央樂團交響樂隊首席指揮。黨在北京及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地舉行音樂會,指揮演奏了許多中國新的管弦樂作品和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他曾先后指揮過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以及捷、芬和古巴等國著名交響樂團的演出,并曾率中央樂團訪問過日本和朝鮮。他的指揮剛柔兼備,熱情洋溢,富有藝術感染力。 黃飛立 (1917--)廣東番禺人。從小愛好音樂,曾師從吉紹夫斯基等學習小提琴。后于上海滬 江大學生物系畢業并留校任教,常參加社會上的音樂活動,或去教堂合唱班指揮??箲鸨l后,應聘任國內福建音專小提琴教師。勝利后,進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從亨德密特學習理論作曲。1951年回國,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管弦系主任,兼管弦樂隊和合唱隊指揮;1956年任指揮系主任和教授。曾指揮過中外著名的交響樂和歌劇、舞劇作品,如《奧涅金》、《茶花女》、《黑桃皇后》及舞劇《天鵝湖》、《吉賽爾》、《魚美人》等。指揮風格嚴謹、細膩,富于感情。 秦鵬章 (1919--)原籍江蘇無錫,生在上海。八歲開始學習二胡,十五歲從衛仲樂教授學習琵琶和古琴,又從維爾尼克學單簧管,后在上海國立音專隨黃自學作曲,隨汪顯庭學琵琶。曾任大同樂會、國際業余銅管樂團及聯華、民華等電影公司單簧管演員、特約作曲及指揮。后任中央歌舞團民樂合奏、舞蹈伴奏的指揮和獨奏,1960年起任中央民族樂團指揮、作曲和獨奏。曾指揮過舞蹈《荷花舞》、《孔雀舞》、《大茶山》、電影《王更寒》、《紅旗譜》的音樂,及民族管弦樂《廣陵散》、《二泉映月》、《翠湖春曉》等作品的演出。他的指揮細致、樸實,處理嚴謹且有激情,動作明快蒼勁。并編配、創作了管弦樂《阿細跳月》(與他人合作),民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作品。 韓中杰 (1920--)上海市人。建國前以長笛專業畢業于上海國立音專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交響樂團任首席長笛。1951年在世界青年聯歡節長笛比賽中獲獎。1954--1956年先后任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指揮。1957--1961年以研究生畢業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指揮系。回國后繼任中央樂團指揮,并兼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和中央歌劇舞劇院管弦樂團指揮。排練演出過中外著名交響樂、協奏曲、歌劇和舞劇作品,常在國內各大城市進行訪問演出并和中外著名音樂家合作演出。指揮風格嚴謹細膩,理智含蓄,富有時代特點。楊樺(1921--)廣東南海人。從小就受到廣東音樂的熏陶。1942年進入福建音專隨里格洛夫學小提琴,隨繆天瑞、肖而化學作曲,隨黃飛立學指揮,畢業后留校任教。1957年又隨戈斯林學指揮。先后指揮過抗戰時期的救亡歌詠隊、福建音專的管弦樂隊、香港的電影樂隊、廣州市文工團管弦樂隊、廣州樂團交響樂隊。后任珠影樂團指揮。指揮風格熱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十分重視隊員的人個技巧和集體諧調。曾指揮邊中外著名交響樂作品。作品有《向秀麗交響詩》、《南海之濱組曲》、《凱旋》等作品。 司徒漢 (1923--)廣東開平人。十六歲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的群眾歌詠指揮工作。1941年畢業于廣東省藝專音樂第短訓班,1942年后在重慶及上海復旦大學旦聲合唱團任指揮,并在上海學生運動的集會上多次熱情指揮群眾歌詠。1948年任蘇北華中大學文工團的指揮。解放初,曾任上海青年文工團音樂組組長和音協輔導部部長、上海合唱隊隊長兼指揮、北京大學學生合唱團指揮。1956年畢業于中央樂團杜馬舍夫指揮班,后任上海合唱團、上海樂團團長兼指揮。曾指揮過《黃河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交響合唱《中南海的明燈》以及音樂史詩〈東方紅〉等許多大型作品,并創作和指揮了清唱劇《礦山烈火》等八部等聲樂作品。此外還指揮過電影《聶耳》、《阿詩瑪》等的配樂。他的指揮熱情奔放,處理作品深刻細致,手勢語言較豐富,關于啟發和誘導。作有《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我老漢》等歌曲。 嚴良 (1942--)湖北人,生于武漢。1937年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翌年加入孩子劇團,自學樂理、和聲。1941年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習??箲饎倮?,在香港中華音樂院從事作曲、指揮等教學活動。解放后,在中央歌舞團任指揮;1954年指揮藝術日趨成熟。1959年,成功地指揮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受到國內外重視。1964年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指揮千人大合唱。1979年率中央樂團合唱團赴菲律賓參加第一屆國際合唱節演出,受到各國音樂家的贊賞。他的指揮動作準確、干凈,線條清晰,手勢豐富,具有深刻的表現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曹鵬 (1925--)江蘇江陽人。1945年參加新四軍,入山東大學文系,后任部隊文工團指揮。解放后任電影樂團指揮,為《龍須溝》等幾十部電影錄配了音樂。1955年赴莫斯科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指揮家金茲布爾克。這期間曾多次舉行交響音樂會,演出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并指揮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中國作品專場。1961年回國任上海交響樂團指揮,經常舉行中外交響音樂會,曾指揮歌劇《蝴蝶夫人》、舞劇《三角帽》、《葛蓓莉亞》等的演出。1975年隨團赴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訪問演出,都獲得好評。他的指揮穩重、清晰而有魄;處理作品細致、深刻,富有激情。 尹升山 (1925--)山東掖縣人。自幼酷愛音樂,先后學過提琴、雙簧管和鋼琴,轉而喜習指揮。后參加哈爾濱市交響樂隊。1947年入東北電影制片廠音樂組工作,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電影樂團的骨干力量,并擔任了該團的樂隊指揮,為《白毛女》、《董存瑞》、《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創業》等二百多部影片配錄音樂。并曾指揮過中外著名管弦樂作品的演出。指揮特點嚴謹樸素,深沉含蓄,忠實原著。胡德風(1926--)江蘇沛縣人。自幼酷愛藝術。1938年底參加八路軍一一五師宣傳隊,后任隨軍文藝記者和文工團長等職,排演過《白毛女》、《王秀鸞》等歌劇。建國后,任總政文工團樂隊隊長及合唱指揮。1951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并從朝鮮和國內指揮專家學習。排練演出過大合唱《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祖國頌》、《祖國萬歲》、《長征組歌》,無伴奏合唱《回聲》、《夢幻曲》等聲樂作品及歌劇選曲等,指揮風格熱情奔放,明快有力。曾多次去朝、蘇、羅、捷、緬等國進行訪問演出。 鄭小瑛 (1929--)福建永定人。建國后第一位女指揮家。六歲學習鋼琴,十四歲登臺演出。1952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并向蘇聯專家學習合唱指揮。1960--1963年去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并向蘇聯國家歌劇院指揮海金和莫斯科音樂劇院的指揮依·波·拜因學習歌劇指揮,在指揮歌劇《托斯卡》、《茶花女》中獲得好評?;貒笤谥醒胍魳穼W院指揮系任教,后調中央歌劇舞劇院任樂隊首席指揮,先后指揮過中外大型歌劇《阿依古麗》、《護花神》、《夕鶴》、《茶花女》、《第一百個新娘》及音樂會管弦樂作品。指揮風格熱情奔放,氣魄雄偉,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施明新 (1929--)福建廈門人。少年時參加救亡歌詠運動,后任抗敵演劇七隊和中國歌舞劇藝社指揮。1946年在福建音專作曲系隨陸仲任學習。1949年任華南文工團指揮。1955年從蘇聯專家杜馬舍夫學習指揮,后任中央樂團特邀指揮。1957年參加創建廣州樂團,任合唱指揮,以嚴格訓練、細致處理、熱情指揮見長。指揮合唱隊排演了大批中外名曲。1978年任廣州樂團交響樂隊指揮,排演了許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交響曲。他參加創作的大型歌舞劇《乘風破浪解放海南》在全國匯演中獲一等獎,歌曲《興修水利為生產》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二等獎。著有《合唱指揮常識》一書。 聶中明 (1930--)江蘇無錫人。自幼熱愛音樂,曾學習二胡和笛子,并參加歌詠活動。1946年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從喻宜萱教育學習聲樂。建國后,繼續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同時任天津市業余合唱團指揮。1954年從蘇聯專家杜馬舍夫學習合唱指揮,以優異的成績結業。后任中央廣播合唱團指揮。1957年4月,在北京指揮了我國首次的無伴奏合唱音樂會。他的指揮富于樂感,手勢利落,點線清楚而又剛柔相濟;既掌握統一的整體,而又不忽視重點的突出,既借鑒了西方的指揮技巧,又繼承了民族音樂的特點。 彭修文 (1931--)湖北武漢人。從小學習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1950年到重慶人民廣播電臺搞音樂工作。1954年調中央廣播民族樂團任指揮和作曲,指揮、創作和改編了不少深受群眾歡迎的作品,如《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圓》、《豐收鑼鼓》、《月兒高》、《瑤舞曲》等。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比賽上,由他指揮的民族樂團獲金質獎章。1977年和平共處978年赴南、羅、意、馬耳他等國指揮演出,頗受歡迎。樊承武(1932--)浙江溫州人。1955年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次年轉入指揮系,曾受教于楊嘉仁教授和蘇聯指揮家迪里濟也夫。196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后任上海舞蹈學校和上海歌舞團樂隊指揮。除指揮舞劇演出外,也常舉行交響音樂會,曾作為客席指揮和上海交響樂團等合作。指揮中擅于提示樂曲感人之處,使聽眾和演奏員產生感情的共鳴,并能抓住作曲家的意圖加以發揮。由他首次指揮并錄制唱片的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和芭蕾舞劇《白毛女》等。 袁方 (1933--)遼寧沈陽人。十五歲參加地方文藝宣傳隊工作,1953考入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1956年畢業時獲得優秀學生獎章。同年入德國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指揮,并在尼波爾特教授的指揮班獲優異成績。1964年調中央廣播樂團任指揮以來,錄制了大量不同形式和體裁的音樂節目,對扶值、推廣新作品尤為熱情;參加過《海霞》、《黑三角》、《大河奔流》等影片的音樂指揮。指揮時感情充沛,熱情而有活力;思維敏捷,理解能力強,能迅速而準確地把握和提示作品的內涵。 黃曉同 (1933--)原籍貴州貴陽,生于江蘇鎮江。1950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1956 年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歌劇交響樂指揮系留學,隨蘇聯指揮家亞·高克和尼·安諾索夫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1960起在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任教,現任作曲指揮系教授。常指揮該院學生管弦樂隊的排練和演出,并客席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北京中央樂團以及上海實驗歌劇院的交響音樂會與歌劇演出。他的指揮嚴謹、細致、誠摯,具有系統和規范化,并培養了陳燮陽等指揮專業人才。 卞祖善 (1936--)江蘇鎮江人。幼時學習鋼琴,1950年考入育才學校音樂組,后轉入音樂學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揮系,師從楊嘉仁教授學習樂隊指揮。1961年任北京中央芭蕾舞團樂隊指揮,排演過《吉賽爾》、《淚泉》、《天鵝湖》、《巴黎圣母院》、《希爾薇婭》以及《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等舞劇作品。1978年任中央樂團客席指揮,并兼任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團樂隊藝術顧問與指揮。他的指細膩、嚴謹而富于戲劇感情色彩。 姚關榮 (1936--)原籍浙江鎮海。童年酷愛音樂家,1954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翌年赴萊比錫學院指揮系,從師于法朗茲· 恩教授。1961年畢業后又在德國魏瑪音樂學院從著名指揮家赫爾曼·謝爾興教授作短期進修。回國后任新影樂團(即今北京電影樂團)指揮,曾在首都多次指揮中、外著名作曲家的第弦樂作品。近年來多次應邀指揮中央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的交響音樂會。1980年1月,應邀赴西德指揮科隆廣播樂團和西柏林廣播樂團演奏中國和歐洲的交響樂作品,并向歐洲作實況轉播?,F任中央樂團、北京電影樂團指揮。 夏飛云 (1936--)浙江桐鄉縣人。自幼酷愛音樂,1953年帶著自制的小提琴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隨王人藝學習。1956年入本科民族音樂樂隊指導專業,師從楊嘉仁、衛仲樂等教授。1961年畢業后,先后指揮過上海音樂學院民族樂隊、上海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上海京劇團樂隊等,并為山西、江蘇等省訓練樂隊。曾多次出國演出,反映較好。他的指揮動作瀟灑、準確、優美,處理作品細膩而深刻,并能充分理解作者意圖,排練時善于啟發和誘導,與樂隊合作默契。 陳燮陽 (1939--)江蘇武進人。十四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先學鋼琴,后入作曲班,1960年免試進入本科指揮系,師從楊嘉仁、黃曉同。1965年畢業后,任上海芭蕾舞團管弦樂隊常任指揮,先后隨團去朝、日、法和加拿大等國訪問演出。曾應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邀請,在京、滬等地多次舉行交響音樂會,獲得成功。指揮動作準確、自然、灑脫大方;在音樂處理上熱情奔放,細膩深切。1981年調中央樂團任常任指揮。
三億文庫3y.包含各類專業文獻、中學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生活休閑娛樂、外語學習資料、專業論文、文學作品欣賞、應用寫作文書、各類資格考試、10中國著名指揮家等內容。 【Top】 最新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