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然不同的路線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為了打倒各地作威作福的軍閥,國共兩黨選擇了第一次合作,許多共產黨人都有了國民黨的身份,并參與到國民大革命的方方面面。 但就在北伐有望勝利、革命有望成功之際,國民黨獨裁者蔣介石卻公然背叛革命,發動了駭人聽聞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僅僅3天就逮捕了超過5000名共產黨員與進步人士,并且對他們進行秘密處決,國共合作就此破滅。 共產黨人也意識到了獨立擁有武裝的重要性,因此在1927年,我黨的三大起義分別在江西、湖南、廣東地區爆發。那么,為何這三大起義里,只有湖南的秋收起義軍選擇了上山打游擊呢? 作為同一時期爆發的三大起義,秋收起義、南昌起義與廣州起義一般被視為中國共產黨人不約而同地宣戰,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斗爭。 不過,這三大起義其實存在很多鮮為人知的區別,也正是這些細節的區別,導致了三大起義結局的迥然不同。 從起點來看,其實秋收起義得到的外援力量是最少的,秋收起義的主力軍是盧德銘武漢警衛團,他們是被毛主席親自出面爭取來的,此外便是當地的一些赤衛隊力量,可以說,秋收起義軍基本都是以當地的工農為主。 而南昌起義的主力軍則是舊式軍隊中的開明將領,例如被共產黨人爭取到隊伍里的賀龍,他帶領第20軍的人馬成為了南昌起義的主力軍。至于廣州起義,則是廣州大城市里的工人力量為主,此外還有蘇聯的大力支持。 三大起義的特點經過對比可以看出,秋收起義本就是來自工農的力量,因此這次起義帶有濃厚的本土工農特色,雖然起義軍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但對于農村的理解,顯然比南昌起義與廣州起義強出了一個等級。 因此當秋收起義進行到攻打長沙這一步時,起義軍發現發展不暢,便立刻調整自己的路線,轉而到廣大的農村繼續斗爭了。他們本就來自農村,自然也可以毫無阻礙地上山打游擊。 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發起者們,雖然將星云集——十大元帥里有七人都參加過這兩大起義,但他們都是習慣在城市斗爭的人,對于農村革命的了解并不深刻。 實際上這也折射出早期中國共產黨受蘇聯革命影響較深的問題,當時我黨的很多同志都迷信蘇聯的“大城市革命輻射論”,認為中國革命必須打下大城市,用大城市的影響力擴張革命力量。 但這個思想其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蘇聯革命前,俄羅斯已經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工人階級已經相當壯大,具備全國性的革命力量。 而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傳統農業國,工人階級只是最新的產物,力量尚未發育起來,因此城市革命動員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基本無法抵御反動勢力的圍剿。 因此這導致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受挫。南昌起義遭到汪精衛政權的撲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起義軍最終無奈撤離,一路南下,最終在朱德帶領下來到了井岡山與秋收起義軍會師。 總結經驗教訓如果說南昌起義屬于中途受挫、結局勝利的話,那么廣州起義則由于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反而為起義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在起義前,廣州的共產黨人接到了來自蘇聯的30萬美金經費,大大緩解了經費緊張的問題,但緊隨而來的蘇聯代表諾依曼表示,廣州起義應該在蘇聯方面的指導下進行。 就這樣,廣州起義直接遭到了外部力量的干擾。蘇聯代表諾依曼并不了解中國國情,盲目照搬蘇聯革命經驗,命令起義軍死守廣州,使革命者的損失極為慘重。 雖然葉挺看出了形勢不對,但他手里并無決定權,只能無可奈何地看著廣州起義走向失敗。 而毛主席領導的秋收革命,不僅是來自農村的工農力量,而且還堅持獨立自主的革命原則,哪怕條件差一點、簡陋一點,也要保持起義的獨立性。 雖然一開始秋收起義的目標是攻打長沙,但毛主席意識到硬攻大城市絕非良策時,秋收起義也可以很快調整戰略路線,選擇上山打游擊。 而毛主席本人更是當時中國革命界里最早認識到農村重要性的人,他多年來深入各地調研,對中國的社會各階層進行了科學準確的判析。 毛主席指出,中國農村的革命力量一直以來都被革命者們忽視了,實際上在身為農業國的中國搞革命,誰爭取到了農民的力量,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因此,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秋收起義軍轉移力量,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在三大起義里,秋收起義的性質同樣是最特殊的。 如果說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為中國革命點亮了火種,那么秋收起義就是把這火種播撒到廣大農村的助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國將令 |
|
來自: 昵稱21405352 > 《黨建、黨史、軍史、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