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60秒快報:1、最近,有許多家長經常會抱怨說苦惱于孩子的教育,明明孩子做錯了事想教育他改正,可是往往孩子都不聽反而還生出逆反心理來。批評為什么不管用?因為我們父母的眼光總是追隨著孩子的身影。一不留神孩子摔倒了,母親就會說:“怎么這么不小心!”如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有一個聲音響起:“你看看,怎么考的這么差?”倘若孩子不小心丟了東西,就會有個聲音說:“怎么搞的你,總是丟三落四的?!?strong>2、對于思維呈單線的孩子來說,父母一味的重復嘮叨,只會讓他們越來越不想改正,這種現象就稱為“超限反應” ,關于這個反應,欲知詳情請查看今天的文章! “寶貝,下床要穿鞋”、“要吃飯了,快把電視關了”、“時間不早了,快去洗澡睡覺”···類似的話語我們做父母的一年下來絕對說的超過100次了吧,為啥我們嘴都磨破了,可孩子還是我行我素的“任意妄為”呢?怎么樣說孩子才愿意聽,愿意改呢?今天小科就來跟大家談談“說了100遍孩子也不聽”的原因。原來,孩子不樂意聽家長說話的理由竟和“超限反應”有關。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里拿走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來自一位寶媽的抱怨:小寶在家里玩玩具,都會把玩具丟的滿屋都是,從來不主動收拾。我每天都跟在她屁后提醒,真的只是提醒而已,因為每次到最后都是我自己在收拾玩具。還有每天早上起床去上幼兒園,我每天也要催上個十遍八遍的:“快點!快點!你怎么這么磨蹭?。 碑斎唤Y局和收玩具差不多,搞到最后,最累的還是我。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無異于“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就像馬克·吐溫一樣。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象,我們大人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去體驗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最靠譜的“破解之法”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 所以一天之內批評孩子不要超過兩次,不管是針對同一件事還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翻出來。愛嘮叨的父母通常都會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并發泄出來:“叫你這么多遍都不起床,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干什么都得催!”。 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內改掉一個甚至幾個壞習慣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在他們努力改正的過程中,家長不改“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而干脆放棄嘗試。 其實,對于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用表揚代替批評,有時效果會更好。家長要適當的寬容對待孩子,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最后,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后果。例如孩子經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后只能玩別的。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 該孩子承擔的,我們家長盡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家長提醒沒有用時,不妨放手,讓孩子吃下“自己種的苦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