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玩鼠標(biāo)!' 幾十人的班級家長會里,突然傳來了一聲刺耳的吼聲…… 我們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在了,這個孩子的視頻鏡頭里。看到這個孩子一邊放下鼠標(biāo),然后一邊做著鬼臉,指指鼠標(biāo),又指指抓狂的媽媽。 會議繼續(xù)進行,我看到這個同學(xué)的鏡頭關(guān)閉了、麥克也關(guān)閉里,接下來要么媽媽暴跳如雷開始吼叫,要么就是媽媽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結(jié)果也能想到,孩子依然如舊! 為什么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道理呢? 事不過三的“超限效應(yīng)”。 記得之前寫過關(guān)于“超限效應(yīng)”的小故事,馬克吐恩有一次在聽牧師演講的時候,一開始覺得特別好,深受感動之余,決定要捐款給這個教堂。 可是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牧師的演講越來越長,馬克吐恩也覺得越來越不耐煩,焦躁的他決定少捐一點。 半個小時過去了,牧師自己講的津津有味,可是臺下的聽眾都已經(jīng)有些焦躁了,馬克吐恩開始覺得煩躁起來,這時的他決定一分也不捐了。 過了許久,牧師的演講終于結(jié)束了,當(dāng)牧師號召大家捐款的時候,當(dāng)募捐箱路過馬克吐恩身邊時,他不僅沒有捐款,還從里面偷走了2美元! 其實,馬克吐恩的這個心理過程,就是超限效應(yīng)。 太多的時候,家長不停對孩子去重復(fù)某一件事情,其實孩子開始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犯了錯的,家長的批評這時候的效用最大,可是太多的家長不能夠在此時很好的給孩子明確的指示,并且及時停住,那么孩子就進入了一個“反正我怎么做你都得說上一大段,那你就說吧”的逆反情緒中。 也有的家長會覺得“嚇唬”或者“比較”的說法會有效果,這種說法其實比直白的批評傷害性更大。 當(dāng)你嚇唬孩子的時候,無論是威脅孩子下次再犯就打一頓還是說下次這樣就不要他,其實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而當(dāng)你拿出“誰家那小誰”來比較的時候,無論是身邊的孩子還是所謂的完美小孩,對于孩子來說,都只傳達出一種信息,那就是——你不行,這樣其實大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為什么我們做了父母,就染上了嘮叨病! 我們做孩子時,其實是非常害怕或者說是痛恨聽到父母的'嘮叨'的。 記得當(dāng)年高考時,我的同桌跟我抱怨時,說她媽媽總是嘮嘮叨叨的,她將來做了媽媽,一定不會這樣! 如今的她已經(jīng)是一兒一女的二寶媽媽,前兩天我倆相約帶娃吃飯的時候,一個吃飯的時間,她一會兒念叨兒子調(diào)皮,吃飯弄一身,一會兒又埋怨女兒,當(dāng)姐姐也不知道照顧弟弟…… 我們當(dāng)了爸媽之后,為什么總是愛給孩子講道理呢? 其實最重要的是,沒有把孩子做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對待。我們總是認(rèn)為我們是父母,我們懂得比孩子多,所以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孩子的想法。 有時候父母總是用自己認(rèn)為對的方式去愛孩子,有很多時候,希望把自己的人生道理講給孩子聽,就像ctrl+c,ctrl+v,這樣一下孩子就能夠被復(fù)制出很多的經(jīng)驗來。其實,對于一張白紙的孩子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這張畫紙五彩斑斕呢?自己動手才是唯一的捷徑! 經(jīng)驗要靠自己來學(xué),墻要自己撞了才懂得疼!那是不是家長就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好了?當(dāng)然不是,這里分享一個“邊門效應(yīng)”,幫大家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邊門效應(yīng),用孩子聽得進的方式講道理,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邊門效應(yīng)簡單的說就是通過間接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達到教育的效果。 那么有哪些方式算是“間接”的講道理呢? 第一種:道理故事化。 人都喜歡“有趣”的靈魂,孩子更是。你給他講一百次道理,都不如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有很多家長,這時候會說,我哪里會講故事,還要把道理放到故事里。先別急,跟大家分享一個小訣竅,在很多典故故事、成語故事里,我們都能找到很多的道理,他們已經(jīng)講得很好了,我們就是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講出來就好了; 對于年齡小一些的孩子,10歲以下的孩子,各種繪本中也會有很多引導(dǎo)和教育的故事,甚至有一系列的故事可以參考。 提示一個要點:千萬要把名字換掉,比如是小火車托馬斯,你可以換成螞蟻小小或者兔子小黑,重點是講故事說道理,讓孩子覺得是個新故事很重要。 第二種:過家家法。 過家家法,其實就是角色扮演法,說白了,是讓孩子通過游戲的方式,用喜歡的方式自己去體會事情中的道理,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年齡略小的孩子。 角色扮演的方法在很多心理學(xué)和行為學(xué)的研究和治療中,應(yīng)用很廣泛,最重要的一個收獲就是,能夠建立更多的同理心,引發(fā)更多的思考。 例如,當(dāng)孩子幼兒園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玩具,或者搶奪別人的玩具時,可以讓孩子扮演對方,父母扮演孩子去搶奪孩子的玩具,可能他很快就能夠明白被突然搶奪玩具的感受了。 第三種:夸張表演法。 如果家里有個幽默的爸爸或者表現(xiàn)力豐富的媽媽,孩子是幸福的。在教育孩子時,說10次的道理,不如夸張的表演一次。 例如孩子小的時候不愛刷牙,孩子的爸爸在某一天晚上突然在地板上,滾來滾去,捂著臉,大聲地喊:好疼啊,好疼啊!孩子被嚇呆了,然后我就和爸爸配合,說:哎呀,晚上不好好刷牙,小蟲蟲把你的牙吃掉了。 孩子看到這樣的表現(xiàn),一直在問為什么不刷牙會牙疼,牙里的小蟲蟲什么樣子啊,我怎么看不到啊? 先給他講了為什么,然后又給他看了一些護牙的科普動畫片,刷牙這件事情就根深蒂固的在他心里了。 到現(xiàn)在5年過去了,除了偶爾累壞了睡著在路上,到家只要是醒著,睡前一定會刷牙! 第四種:品嘗苦果法。 有時候,讓孩子嘗到自己行為的后果,對孩子改正錯誤很有效。當(dāng)然這個是要在保證孩子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的,也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 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亮閃閃和冒煙的東西,尤其是當(dāng)大人把開水倒入玻璃杯時,孩子的好奇心到達了極致,每年被各種燙傷的孩子不計其數(shù),如何打消孩子的好奇心? 可以準(zhǔn)備一杯50度-60度溫水(大人感覺略燙手),假裝倒入玻璃杯里,然后讓孩子拿手摸一下,他一定會感覺到燙,這時候告訴他,無論是杯子、壺里、鍋里,這種冒煙的都是會燙手的,不要自己貿(mào)然動手去碰,體會到燙的他,一定能夠記住這個感受。 教育有方法,我是孩子放學(xué)后,每天懂一些教育心理學(xué),教育的路上少走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