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營養師/科普作者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全谷物(whole grains,WG)是指未經精細化加工或雖經碾磨(粉碎或壓片等)處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胚乳、胚芽、谷皮和糊粉層組分的谷物。 我國目前對全谷物食品沒有定義,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食品標簽中則規定配料中含有≥51%全谷物的食品才可以聲稱為全谷物食品。 為了便于消費者識別全谷物食品,2005年,美國全谷物理事會(WGC)在《美國全谷物食品標簽》和《國際全谷物食品標簽》中發布了2種全谷物標識——基本標識和100%標識: 每份食品中至少含有8克全谷物原料; 每份食品中至少含有16克全谷物原料,而且食品中所有谷物原料必須是全谷物。 2006年,針對含肉類的谷物食品,WGC(美國全谷物理事會)在基本標簽中增加了“至少51%的谷物原料是全谷物”的規定。 對于我們平時經常吃的稻米、小麥、玉米、大麥、燕麥、黑麥、黑米、高粱、青稞、黃米、小米、粟米、蕎麥、薏米等谷物,如果加工得當,都是全谷物的良好來源。 但是,我們市場上的谷物往往經過脫殼、碾磨、拋光等精細加工,所以不一定能稱得上全谷物。而且,全谷物并不等于以前我們認識的粗雜糧,這些粗雜糧如果經過精細加工,也不能叫做全谷物。 至于全谷物食品,實際上我國并沒有相關規定,但如果食品原料是100%的全谷物,那么,由它們加工烹調而成的,如1碗糙米飯、100%全谷物面粉制成的面包,就屬于全谷物食品。 此外,如果是進口的全谷物食品,建議參考美國農業部(USDA)網站上推薦的方法來幫助判斷和選擇,如: 我們市場上有些所謂的“全麥”,實際上是面粉+麩皮,缺少胚芽,不屬于全谷物,我們可以通過看食品標簽的配料表進行分辨。 比如下面這款“全麥”(whole wheat)餅干,配料中使用的是專用小麥粉、麥麩,而不是真正的“全麥粉”,這樣的產品不屬于全谷物食品。由此可見,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全麥食品未必就是全谷物食品。 ![]() 全谷物包含谷皮、糊粉層、胚乳和胚芽四個部分,各個部分營養成分不盡相同: 如果經過精細化加工,把谷殼脫去,再進一步碾去谷皮,胚芽隨之脫落,就剩下胚乳了,成為“精制谷物”(refined grains,RG)。 與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含有更多谷物的天然營養成分,如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植物甾醇,以及植酸和酚類等植物化學物。 ![]() ![]() 由于我們的飲食是以谷類為主,谷類的食用量比較大,對膳食營養素的貢獻就很大。但如果以精制谷類為主的話,會導致膳食某些微量營養素(比如維生素B1)攝入較低。因此只有適當增加全谷物,才能更好的滿足我們對膳食營養素的需要。 另外,根據《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通過 “全谷物”和“單一谷物”(如小米、燕麥、蕎麥、玉米等)與健康關系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全谷物或谷物纖維攝入以及用全谷物替代精制谷物,對預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肥胖具有潛在的有益作用。增加燕麥攝入可改善血脂異常。 ![]() ![]() 既然吃全谷物有這么多的好處,我們就要把它們融入一日三餐中。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大家每天吃50-150克的全谷物和雜豆類,當然,具體食用量最好因人而異,例如對于嬰幼兒、老人、以及某些疾病人群應適當減少食用量。 在具體食用方法上,建議把每天吃的1/3谷物換成全谷物,例如做米飯的時候,用1份糙米加2份精米。 同時,把它們分配到三餐中,如早上喝小米粥、或燕麥粥、或八寶粥(如糙米+黑米+大米+紅豆+綠豆+花生+蓮子+桂圓)、或五谷豆漿等;中午或晚上吃糙米飯、或玉米面饅頭、或小米面條等。 另外,由于全谷物口感比較粗糙,建議發揮廚房炊具的作用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采用電飯煲、高壓鍋烹煮八寶粥,從而使其口感變柔軟。如果還希望它們吃起更加香甜美味,還可以適當加入芝麻粉、葡萄干、大棗等食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