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具體舉措 一個“抓手”---課程改革 五項任務(五個統籌) 統籌各學段、統籌各學科、統籌教育教學的各環節、統籌各方面優勢力量、統籌校內外陣地。 (三)研究制定學生核心素養和各學科核心素養 研究和制定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核心素養不是一般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舉例 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 理性思維: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知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 批判質疑: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的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艱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究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辦法等。 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學生發展出發,不考慮學科,所提指標是跨學科的。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如何落實? 主要途徑還是學科課程的學習。因此每個學科都要研究本學科能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做什么,這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由來 學科核心素養:從學科本質出發,對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體系的要求明確本學科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貢獻。學科核心素養有明顯的學科特點,但也不是學科內生和固有的,仍具有跨學科性。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生命觀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隨機事件且能在與環境互作中保留下來的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特征的物質形態,生命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無貴賤之分。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有助于理解或解釋較大范圍的相關事件和現象。學生應該在較好地理解了生物學概念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并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理性思維 崇尚并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 科學探究 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開展不同的工作中,都樂于并善于團隊合作。 社會責任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跨學科性及其在生物學科中的體現(示例) 勞動意識 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為等。 問題解決 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技術運用 理解技術和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和優化等。 (四)高中課標修訂的基本思路 基于學科本質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分級。 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精簡知識內容,強化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相關的內容。 精簡必修,增加選修 必修:全體學生必修并須在學完后參加學業水平考試1,成績為合格與不合格,是畢業要求。 選修1:學生根據個人需求和高校招生要求選修,多數學科需通過學業水平考試2為高考內容。 選修2:學生自主選修,為學生不同方面發展開設拓展。提高性課程和校本課程,一般不做考試要求。 明確學業質量標準,并體現核心素養分級 明確學業水平測試要求,學業水平測試分合格性學業水平測試和等級性水平測試。前者是畢業要求,后者與高考緊密銜接。 修改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給地方和學校實施課程的建議等。 (五)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內容的具體變化 1.理念的變化 核心素養為宗旨 課程內容少而精 教學過程重實踐 學業評價促發展 2.內容描述方式凸顯大概念觀
3.課程結構的變化 知識性內容的調整 細胞的癌變移到必修二 必修二增加表觀遺傳學、進化的證據 《穩態與調節》增加植物性神經調節、條件發射 《生物與環境》增加非生物性因素和種間關系相互作用都會影響種群密度、群落類型、生物富集、生態工程。 《生物技術與工程》將原選修一和選修三整合,包括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安全和倫理問題。胚胎工程內容簡化并入細胞工程。 其他方面變化 學生活動以“教學提示” 形式出現,基本保留原課標的活動。 增加學業要求、學業質量標準 增加選修II課程:三個方向----現實活動應用,職業規劃前瞻,學業發展基地。 如健康生活模塊,地方特色動植物研究模塊,生物制藥與藥物學模塊,食品安全與檢疫模塊,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模塊,生物信息學與人類基因組模塊 增加“學業水平測試建議”提供測試四個核心素養的樣題。 教材如何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按照課標要求,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從內容選取、活動設計、作業系統、呈現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改進。 1.權衡不同知識內容的育人價值 精簡枝節性內容,精選事實性知識(指向核心概念建構和思想觀念形成),強化與學科素養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學科思想和方法、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共同概念等。 學科核心概念,如種群 跨學科概念, 如能量 2.合理確實教學內容的分量 要圍繞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各關鍵能力來選取教材內容,合理確定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避免過多過難。 課標要求增加的必須增加 如胞吞 胞吐 表觀遺傳等。 其他知識性內容和學生活動,根據調研情況適當精簡,如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包括實驗),觀察線粒體的實驗,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分布,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等。 3.更好彰顯學科大于功能 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科學史的內容,注重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滲透。 4.增加方法點撥和思維訓練 如必修1突出觀察-歸納法 設置“思維訓練”欄目 5.落實實踐育人 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載體,通過情境創設和任務驅動等方式,精心設計系列學習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應用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增加實踐活動(如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調查、設計、制作、傳播、辯論)提高探究活動的可行性。 修訂后教材問題情境案例 修訂后教材習題案例: 修訂后教材評價案例: 數字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 體現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和學的廣泛應用,探索紙質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體設計。促進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如二維碼掃描獲取獲取更多微視頻、實驗、3D資源。 數字化產品也要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彰顯學科育人價值,在內容選取上尤其要體現。 發揮數字優勢彌補紙質教材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