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藥學是在游牧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是蒙古民族長期以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是東方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根據蒙古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蒙醫藥學本身的發展特點,吉格木德把蒙醫藥學發展史分為4個階段。
今天,蒙醫“針”功夫不僅歷久彌新,繼續為草原人民祛病延年,而且在逐漸完善發展中尋找著與現代草原的最佳契合點。
蒙醫整骨術是最負盛名的蒙醫傳統療法之—。如今,“黑狗大夫”的傳人們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時代,仍續寫著傳統醫學的輝煌。
東方傳統醫學寶庫中的—顆明珠 吉格木德是內蒙古醫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蒙醫學史學科創始人、現代蒙醫基礎理論學科奠基人、蒙醫藥古籍文獻研究學科奠基人,現已74歲高齡。
他自豪地說:“蒙醫藥學是在游牧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是蒙古民族長期以來同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是東方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蒙醫藥學不僅在我國,在蒙古國和俄羅斯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圖瓦等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不斷傳承和發展。”
根據蒙古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蒙醫藥學本身的發展特點,吉格木德把蒙醫藥學發展史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3世紀以前,是以寒熱學說為指導的傳統蒙醫藥經驗積累時期。這一時期,積累了與自然環境、游牧生產生活相適應的針刺、灸療、放血、溫泉、酸馬奶等療法與療術,同時在骨傷、瘟疫的治療及藥物方劑知識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火灸法很早就享譽中原。這一階段,骨傷科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在從事畜牧業和狩獵以及長期征戰中,經常會發生跌傷、骨折、脫臼和腦震蕩等,蒙古民族自古以來就積累了骨傷科和戰傷外科的寶貴經驗。”吉格木德說。
第二階段是13世紀到16世紀,形成了以寒熱學說為總綱,包括滋補理論、藥物方劑理論等理論體系的古代傳統蒙醫藥學。1330年,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了《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把它命名為《忽必烈飲膳正要》。這一時期,酸馬奶療法聞名歐洲。吉格木德說,13世紀時,蒙古軍隊戰傷外科相當發達。隨軍蒙醫在戰傷手術時參照尸體解剖實施手術,這種戰傷外科與解剖知識的結合,促進了戰傷外科的發展。他說,蒙醫骨傷科也促進了中醫骨傷科的發展,正如《中國醫學史講義》稱:“我國骨傷科發達很早,但是獨于蒙古人較為重視,因此骨傷科在元代得到顯著發展。”
第三階段是16世紀至20世紀中葉,形成了以陰陽、五元學說,三根七素學說,臟腑學說,白脈學說,寒熱學說,六基癥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系統理論體系和具有獨特診療技術的近代蒙醫藥學。他說:“隨著佛教傳入蒙古地區,蒙醫藥學吸收到阿育吠陀醫學(古印度醫學)中的營養,到17世紀,《醫經八支》等40多部阿育吠陀醫學著作被翻譯成蒙文,廣泛傳播。這段時期,蒙醫藥學也受到了藏醫等兄弟民族醫學的影響。”
據他考證,17世紀以后,蒙古地區建立了70多所稱為滿巴拉桑的醫學院校,培養了不少蒙醫藥方面的人才,其中成績最優秀、答辯合格者獲得滿仁巴學位。吉格木德說:“16世紀以后的近400年,為蒙醫藥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這段時期,以《甘露四部》、《蒙藥正典》、《方海》三大經典為代表的近百部醫學著作相繼問世。”
第四階段為現代發展階段。建國以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醫藥學,自治區黨委、政府給予了極大的關懷與支持。1956年成立了內蒙古中蒙醫研究所。2006年,成立自治區蒙中醫藥管理局,并決定成立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1958年,內蒙古醫學院設置蒙醫學專業。如今,內蒙古醫學院和內蒙古民族大學2所高校設立蒙醫藥學院,構建了本科、碩士、博士以及留學生教育為一體的高等蒙醫藥學教育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蒙醫藥科研獲得豐碩成果。蒙醫史研究、蒙醫古籍文獻研究、基礎理論研究、臨床研究、蒙藥研究、診斷標準和蒙藥質量標準等研究都有了重大進展。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大量搜集分散在各地的蒙醫古籍,我區組織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的老蒙醫對古籍進行整理,已出版的有《甘露四部》等三大經典和《蒙醫藥選編》等數十部古籍著作。專家學者還編著出版了《蒙醫臨床學》、《蒙醫學基礎理論》、《蒙醫學史與文獻研究》、《蒙醫學》、《肝病治療經驗》等專著幾十部。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蒙古學百科全書·醫學卷》等。
吉格木德說:“廣大蒙醫同中西醫醫生并肩戰斗,對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和疑難病癥以及保護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貢獻。蒙西醫合作,對蒙醫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進行系統研究和整理,已獲60余項成果。目前,我區已成為我國及周邊國家的蒙醫藥學術中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蒙醫藥學必將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國醫大師蘇榮扎布 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評選出首屆國醫大師,我國30位名老中醫(民族醫)入選。著名蒙醫專家、被稱作蒙醫學科創始人的蘇榮扎布榮膺國醫大師稱號。
蘇榮扎布是知名蒙醫內科學教授,是首批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定的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他從事蒙醫臨床醫療高等教育工作幾十年,由他組織并擔任總編編寫的第一套蒙醫藥高等院校統編教材,填補了我國蒙醫學高等教育事業的空白。他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醫療、教學、科研經驗,研制出了大量臨床有效方劑。此外,他還編寫出版了大量蒙醫學專著,全面繼承了傳統的蒙醫理論體系并有所總結和創新,為現代蒙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草原“針”功夫:譜寫古老與現代的交響 乍看起來,蒙醫針刺療法和中醫針灸非常相似,同樣是用一枚枚小小的銀針,同樣是扎進一個個特定的穴位,通過調整和誘導人體某些功能來防病治病。而從歷史淵源看,它們之間確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在最初階段完全一樣。但是,由于蒙、中醫理論體系的不同,蒙醫針刺療法和中醫針灸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像一棵樹上的兩個枝丫,在向上延展中開出不同的花朵。
內蒙古醫學院蒙醫藥學院院長阿古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贊巴拉道爾吉溫針、火針療法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據他介紹,蒙醫針刺常用的穴位有100多個,能夠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頭、頸、腰、腿疼等疾病以及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針刺療法可分為溫針、火針、冷針等,針對患者不同的病癥采取不同的針刺療法。
“別怕,不疼!用力踢腿,使勁!”在內蒙古中蒙醫醫院五療科五療中心,姚哈斯主任往一位偏癱患者頭上、胳膊上分別扎了許多小針后,開始鼓勵患者努力做一些平日里無法完成的康復性動作。她指著一黑一白、粗細不同的兩種針說:“別看這些針呈銀色,卻是由不銹鋼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用針,另一種黑色的、粗一些的針則是含有85%銀成分的銀針。”原來,銀針柄端之所以呈黑色,是因為用艾條燒灼的結果。醫生用銀針刺入特定穴位后,會用燒燃的艾條為銀針加熱,這就是針刺療法當中的溫針療法,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用來治療寒性疾病。姚主任介紹,火針療法就是用火將針燒紅,迅速刺入病人患處,多用于穿刺和放血。與溫針療法相比,同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火針療法現在較少使用。此外,為了增加療效、減少病人痛苦,過去火針療法使用的金針、銀針也已被細如發絲的鎢絲針所取代。
在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五療中心內,擠滿了前來治療的患者。蒙醫針刺療法雖然同中醫針灸一樣具有神奇的療效,但二者理論基礎、治療原則、穴位分布甚至針具等都有較大差異,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二者理論基礎的不同:經絡學說是中醫針灸的核心,人體內部的臟腑和外部各組織器官,通過經絡的聯系與調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穴位就是經絡線上的反應點。而蒙醫理論基礎是白脈學說和氣血運行學說。所謂白脈,是指大腦、小腦、延腦、脊髓以及各種外周神經。蒙醫認為,對穴位的刺激可通過白脈系統傳導和氣血運行傳至臟腑、器官、肢體的各部位,再回饋于腦中樞,腦中樞發出調整性指令后,機體做出相應調整變化。
據了解,兩大醫學穴位的數量、分布不同,功能更相差甚遠。中醫同一經絡線上的穴位,有著共同的特性,主治疾病基本一致。蒙醫不講經絡,只講穴位,穴位都是單個的,相互關聯不大,相近穴位主治疾病有時可能完全不同。
今天,蒙醫“針”功夫不僅歷久彌新,繼續為草原人民祛病延年,而且在逐漸完善發展中尋找著與現代草原的最佳契合點。阿古拉教授在搜集、整理、傳承各種蒙醫傳統溫針、火針療法的同時,還致力于利用現代科技對其進行理論體系的完善和診療方式的改良,如他完成的“蒙醫溫針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作用機理研究”課題,對溫針療法的原理進行了全方面、多層次系統研究。他還發明了能使溫針加溫在時間和溫度上更加可控的蒙醫療術溫針儀,并獲得了國家專利。如今,傳承了千百年,古老而神秘的蒙醫療術,已搭乘上現代化快車,駛向更遼遠的未來。
蒙醫整骨:走過傳說術到傳奇的詩篇 科爾沁,是個誕生傳奇的地方。 蒙醫整骨術,是最負盛名的蒙醫傳統療法之一,在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100多年前,“黑狗大夫”以蒙醫整骨的神名在草原上不脛而走。如今,“黑狗大夫”的傳人們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時代,仍續寫著傳統醫學的輝煌。
位于科左后旗小鎮甘旗卡的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在全國骨傷科有著大大的名氣,全國各地的骨傷患者不遠千里慕名而來。70多歲的賈鳳英是遼寧省彰武縣的農民,在家中不慎滑倒,雙臂著地,造成粉碎性骨折。來到蒙醫整骨醫院后,大夫在她的胳膊上邊噴酒邊用抻、推、按等手法復位,之后打上夾板固定。兩天后,賈鳳英就感覺好多了。她說:“里面不再針扎火燎般的疼了,晚上也能睡著覺了。”來自呼倫貝爾市大雁礦務局的牛淑芬右臂兩處骨折,經過大夫的經心治療,牛淑芬恢復得相當好,花費也不高。
蒙古族是以游牧為主的“馬背民族”,在生活、勞動中,跌傷、骨折等時有發生。民間醫者發明了適合當時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地理氣候的獨特的整骨方法。科左后旗人杰地靈,是蒙古族傳統整骨的發祥地之一,造就了很多身懷絕技的蒙醫整骨名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黑狗大夫”家族。
1962年科左后旗人民醫院設置骨科門診,聘請“黑狗大夫”第二代傳人朝貴和其長子陶克圖木勒創建了傳統蒙醫整骨科。骨科門診的創建改變了過去游醫式的行醫方式,使傳統整骨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極大地方便了廣大骨傷患者就醫。陶克圖木勒是“黑狗大夫”第三代傳人,他結合臨床實踐不斷探索,傳統蒙醫整骨在他這一代達到了鼎盛。“黑狗大夫”家族名揚科爾沁大地及東北三省,慕名前來就醫的骨傷患者絡繹不絕。1976年蒙醫整骨醫院成立時,陶克圖木勒是第一任骨科主任。
經過30多年的傳承發展,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現在每年住院治療3000多名患者,接治3萬多人次門診,患者來自20多個省市區。院長胡達來介紹,蒙醫整骨術是在蒙醫學理論指導下,以手法復位為主,輔以蒙藥及白酒按摩的綜合治療方法。蒙醫整骨術有操作易行、不受環境條件限制、免受開刀之苦、合并癥少、療程短、愈合快和功能恢復好等優點,很受骨傷患者歡迎。
蒙醫及蒙醫整骨理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在繼承傳統醫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發展,近年來發表了250余篇(部)論文(論著),多項成果獲獎。
鮑榮醫師是“黑狗大夫”的第四代傳人。她說,醫院現在應用的蒙醫整骨術還是以傳統診療方法為主,融入輔助性、必要的現代醫學手段。蒙醫整骨要比西醫治療節省一半以上的費用,現在70%以上患者都來自于外地,患者多的時候,辦公室都得騰出來安排患者。她最大的愿望是讓蒙醫整骨這一寶貴民族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擁有科學性蒙醫藥綿延至今 蒙醫藥一路走來,跨越時空幾千年,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魅力。為探尋其內在的奧秘,內蒙古中蒙醫醫院蒙醫專家那順達來說,蒙醫藥學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和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擁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經驗,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具備了具體性、經驗性、精確性和可檢驗性等特征。蒙醫藥學具有整體觀、辯證施治等思想,這些理論與現代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順達來介紹,蒙醫藥學還借鑒了古印度醫藥學、中醫藥學和藏醫藥學的精華,包括各種診療技術、藥物資源、藥物特性、炮制工藝和用藥方法等,內容十分豐富。蒙醫診斷主要通過望、問、切,檢查患者的身體情況和癥狀本質,然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根據疾病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變化,鑒別出主與次,實與虛,確實與疑似,并根據蒙醫理論加以分析,最終正確診斷疾病。
那順達來說,蒙醫藥從誕生之日起,對生命和疾病規律的認識經歷了自身實驗、臨床觀察、傳承印證、社會選擇等一系列過程。一些療法對某些疑難病癥、慢性疾患顯示出獨特神奇的療效,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驗證保留下來。這一切,都充分證明了蒙醫藥學的科學性,也是蒙醫藥綿延至今并大放異彩的根本原因。
吸取新成果蒙醫藥走向未來 多年來,蒙醫藥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一直在不斷吸收應用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在此基礎上,蒙醫藥如何發展才能走得更遠?內蒙古醫學院蒙醫藥研究院院長那生桑教授認為,傳統蒙醫藥只有與現代科技結合,才能持續發展前進,與現代醫學同行。從2005年起,我區實施蒙藥質量標準化研究、蒙藥炮制規范化、蒙藥制劑標準化研究等項目,使蒙醫藥學研究進入了規范化、現代化研究的新高點。
“借著蒙醫藥發展的大好形勢,我們仍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那生桑教授說。首先,蒙醫藥要發展,必須先解決標準化、規范化問題。蒙藥是傳統藥品,2000多年的使用和發展說明它是有效、安全、可靠的,但缺乏科學數據來論證支撐,為此我們要在這方面做更多工作,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其次,我們既要發揮特色,又要在保持蒙藥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在蒙藥的配制工藝和質量標準方面向現代科技要求靠攏。第三,多數蒙醫藥學術用語和蒙藥藥性、藥效都通過蒙文記載和描述,蒙醫藥要想進一步發展,需要對蒙醫藥文獻進行翻譯,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才能讓更多的醫務人員和群眾懂蒙醫藥,才能擴大市場接受度。
那生桑教授說,蒙醫藥要想進一步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強化研究力量,提高蒙醫藥的科技含量。要了解蒙醫藥的優勢和特點,研究蒙藥能夠治療哪些疑難雜癥,以及這些藥物的性質、資源怎么樣,開發程度如何。只有充分了解了蒙醫藥的特點,才能更好發揮其優勢。 呼思慧健康之元 | 蒙醫健康養生第一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