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二陳湯;化裁;應用 [中圖分類號]R2-0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0(c)-060-01 二陳湯出自《和劑局方》,是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的(原書有烏梅、生姜,現多不用),為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基礎方,臨床常用治諸般痰濕之證。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為君藥;陳皮理氣化痰和中,與半夏同用去痰濕,暢氣機,和胃氣,為臣藥;二藥配合,能加強祛痰和胃止嘔的作用。茯苓健脾滲濕,為佐藥;甘草和中潤肺,為使藥。四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功能。本方既適用于肺氣失宣的咳嗽痰多,又適用于脾胃不和的嘔吐痰涎,還可用治肥胖痰濕之體,眩暈、驚悸、失眠等癥。由它化裁而成的方劑亦可從以下方面應用于臨床: 1 理肺化痰 《景岳全書》 六安煎:二陳湯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滯所致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心悸、眩暈等癥。 《溫病條辨》杏蘇散:二陳湯加杏仁、蘇葉、前胡、桔梗、枳殼、大棗。主治外感涼燥,頭痛惡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脈弦,無汗。 《和劑局方》參蘇飲:二陳湯加人參、紫蘇、大棗、桔梗、葛根、前胡、枳殼、木香。主治外感風寒,內有痰飲,畏寒發熱,頭痛鼻塞,惡心嘔吐,胸悶咳嗽,咳痰不爽,舌苔白滑,脈弱。 《醫方考》清氣化痰丸:二陳湯去甘草,加黃芩、栝樓、枳實、杏仁、膽南星。主治痰熱內結,咳痰黃稠,甚則氣急,嘔惡,胸膈痞滿,或發熱,或驚悸失眠,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加味二陳湯:①《醫宗金鑒》方: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主治舌下痰包。②《沈氏尊生書》方:二陳湯加蒼術、羌活、黃芩,治療濕阻、濕瘧。另有一方為二陳湯加當歸、枳實、桔梗、杏仁、高良姜、縮砂仁、木香、肉桂,治療痰飲咳嗽。 《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二陳湯加當歸、熟地。功用滋養肺腎、祛痰化濕。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壅盛,咳喘嘔惡。 《和劑局方》蘇子降氣湯:二陳湯減茯苓,加炒蘇子、姜厚樸、肉桂、前胡、當歸。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氣,胸膈滿悶,咽喉不利等癥。 2 和理脾胃 《名醫方論》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加木香、砂仁。主治胃氣不和,脘痛嘔惡。 《醫宗金鑒》溫中補脾湯:二陳湯加人參、黃芪、白術、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虛寒,脘腹疼痛,嘔吐吞酸,納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癥。 《丹溪心法》保和丸:二陳湯減甘草,加連翹、山楂、萊菔子。主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腹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或大便泄瀉,食瘧下痢,脈滑,舌苔厚膩而黃。用于消化不良。 《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二陳湯加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炒白術、姜厚樸、桔梗。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濕滯,寒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癥。 《沈氏尊生書》二陳平胃散:二陳湯加蒼術、厚樸、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實。主治宿食不消,脘腹脹痛,嘔惡苔膩。 3 鎮靜安神 半夏白術天麻湯:①《脾胃論》方:二陳湯加蒼白術、天麻、黃柏、干姜、黃芪、人參、澤瀉、神曲、麥芽。功用補脾化痰,祛風燥濕。主治太陰痰厥、頭痛眩暈、虛風內作。②《醫學心悟》方:二陳湯加白術、天麻。主治痰飲上逆,眩暈頭痛。 《濟生方》滌痰湯:二陳湯加枳實、南星、竹茹、大棗、人參、菖蒲。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失語。 《備急千斤要方》溫膽湯:二陳湯加枳實、竹茹。功用清熱燥濕,化痰安神。主治心膽虛怯,驚悸失眠。 4 安胎減肥調經 《葉天士女科》蒼附導痰丸:導痰湯加蒼術、香附。主治胸悶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癥,不孕癥,帶下病,瘕積聚等。 《經驗方》啟宮丸:二陳湯去甘草,加蒼術、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婦女肥胖不孕,帶下稠多和月經不調。 《中醫臨床手冊》抑肝和胃飲:二陳湯去甘草、茯苓,加竹茹、蘇葉、黃連。主治妊娠嘔吐。 5 體會 二陳湯類方化裁包括以上諸方面,總體以胸脘脹悶,舌苔滑膩為辨證要點。抓住這個痰濕證候,不論新舊,虛實寒熱,都可隨著各種不同證情變化運用。 二陳湯類方用于理肺方面,是以化痰為主;用于脾胃方面,重在理氣和中;用于心神方面則是通過理氣和中,化痰除濕而起到鎮靜安神作用;用于婦科方面則是通過化痰利濕,理氣活血而起到安胎減肥調經作用。 在臨床上根據主證抓住一個基本方,并對其他兼證進行類方化裁,便于組方用藥,切合臨床實用。 (收稿日期:2007-08-10)(陳晶晶)
|
|